点此搜书

格致新论  对中医学基本问题研究的方法学探讨与争论
  • 作 者:王强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811167115
  • 标注页数:273 页
  • PDF页数:284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84 ≥27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一、中医哲学篇 3

“纯功能”不存在,功能方法应当与结构方法相结合 3

“形而上”与“形而下”辨析 8

中医哲学的分化研究初探 11

天人合一与主客二分相结合——试谈中医思维方式现代化 16

不能以“复杂”与“简单”界定中西医学方法——与朱清时院士商榷 18

类比不是还原——“五藏在细胞为何”不是中医学的科学问题 22

人体生理活动规律怎能重新进行规范——与孙喜灵同志商榷 26

中医学及东方文化应是开放体系——就中医哲学问题与傅景华同志商榷 29

中医哲学的定位与研究刍议 30

“不是气”的阳气与“不是精”的阴精质疑——与张启明、张珍玉同志商榷 35

中医学绝不否定形式逻辑规则——张启明的“阴精阳气”再质疑 38

“中医阴阳球”是个伪概念 40

如何理解阴阳与质能——与刘时觉同志商榷 41

阴阳的本质是信息态的存在 45

中医学发展与自然哲学的关系浅识——与赵斌同志商榷 48

二、气血篇 55

论气的一般性与个别性 55

中医学“血”概念不等于现代医学“血液”概念 58

中医“肺助心行血”的实质与微循环的关系刍议 62

论“气血同络” 65

三、脏腑经络篇 71

“人化的天”与“天化的人”——中医基本理论建构的虚拟性 71

一种以主体视界为标准的分类假说——评“人体隐态系统与显态系统” 74

是“重新认识细胞”还是重新认识藏腑——对田进文同志的“五藏元”说再质疑 78

试析《素问·经脉别论篇》中“肺朝百脉”一节经文 84

人体内八大系统之外的经脉系统不存在——与毕全忠同志商榷 87

能把脏腑经络“规范”为“非实物粒子”吗——对“人体隐显态系统”假说再质疑 88

“络”不等于“血管” 91

论六腑以通调平和虚实交替为用 93

简评《论心肌的藏象学归属》 95

还是那道不可求证的难题——评孙喜灵同志关于疾病的“四态五阶段”说 96

藏象之“象”是虚象还是实象 99

肺主通调水道辨析 101

以中药药理反应为线索探讨中医脏腑理论的形成和实质 102

四、脉象篇 109

“驻波”与脉象无关——评王东生《试论“驻波”对中医脉象的影响》 109

试以集合论方法探讨“脉浮” 112

脉诊“举、寻、按”三候客观标准的初步研究 113

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的方法学错误案例分析 118

从生理心理学角度看中医脉象客观化研究方法学上的问题 121

五、辨证篇 129

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方法学思考——兼与曹东义先生商榷 129

每个证都有“五种基本存在形式”吗——与张晓林、孙喜灵同志商榷 132

“机”、“证”辨析——与成肇智同志商榷 135

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加速证规范化进程——与孙喜灵等同志商榷 140

证规范化研究是推动中医理论发展的科学实践——与孙喜灵等同志再探讨 144

证有宏微之辨症无显隐之别——与杨毅玲等同志商榷 146

中风病以“中经络”、“中脏腑”分证命名质疑 149

六、病因篇 153

中医病因的分类学探讨 153

七、中药篇 159

“西药中药化”何以举步维艰 159

“西药中药化”研究十八年述评——与吕士选、岳凤先同志商榷 161

要从实践性、传统科学性、民族文化性来定义中药 166

西药没有“中药化”的未来 168

中药药理研究不应以中医药理论界定——与岳凤先等同志商榷 170

中药现代化之日即中医现代化之时——从含马兜铃酸中药被叫停谈起 174

八、方剂篇 181

中医方剂的分类学探讨 181

九、中医研究方法篇 181

“模型的构建”不是“科学的目的”——与张其成同志商榷 185

试谈中西医学理论的比较研究 188

弘扬中医辨证整体观,不必套用生物全息律 191

评中医科研设计中有关方法学的问题 194

中医理论优化问题初探 197

试论中医特色现代化 204

“中医现代化悖论”再质疑 209

当代医家应学悲鸿 215

让医圣走下神坛 217

是“客观规律”还是伪科学假说——“宇宙大潜显总体学”质疑 220

中医发展的“木桶效应”——找出最短的那块“木板” 225

中医人文传统也要与时俱进——与王一方先生商榷 227

中医科研的目的和方法刍议——与肖相如同志商榷 229

中医研究方法初探 232

中医学首先是医学——简评《再论中医学的双重属性》 233

十、中西医结合篇 237

从传统到现代传统——中医学的本质是创新 237

中医要“铁杆”化还是要现代化 239

从“非医攻博”的失败看中医教育的主流模式 241

试谈中、西医学的同一性——与刘长林先生商榷 243

这种嘲讽太无理——评曹东义“跟着‘老鼠’跑”论 247

中、西医“相反”论可以休矣——与傅景华同志商榷 249

中西医结合——两种符号的互动 252

“发挥中西医结合的优势”,好! 255

中西医结合是中医学发展的自身要求 258

吴氏“络病理论”质疑 261

“通感”与中医 264

“从药人手”发展中医学术促进中西医结合 266

附录(代后序) 271

携手共建中西医结合之体,努力发挥中西医结合之用——读张其成与王强先生答问有感 271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