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朱文华著
- 出 版 社:重庆:重庆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536606605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12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第一章 家世:台湾官员的儿子(1891—1895) 1
一 父亲的仕途和父母的结合 1
二 跟随母亲来去台湾 6
三 小结:父亲对儿子的影响 9
第二章 在故乡:绩溪农村的“穈先生”(1895—1904) 12
一 在“来新书屋”里 12
二 几件有特殊意义的小事 14
三 小结:“穈先生”的两重思想性格 17
第三章 在上海:自命为“新人物”的青年学生(1904—1910) 20
一 梁启超的未谋面的弟子 21
二 民主主义思想的初步形成 25
三 学潮的冲击和家庭破产的影响 31
四 考取留美庚款生 34
五 小结:具有可塑性的时代幸运儿 38
第四章 留美期间:中国的实验主义者(1910—1917) 42
一 弃农学文的种种背景 42
二 政治兴趣和政治训练 46
三 矛盾的爱国言行 49
四 接受了实验主义 56
五 新的方法论和旧的治学对象的初步结合 62
六 “文学革命”理论的形成和新诗写作的尝试 67
七 小结:得与失的相互渗透 75
第五章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漩涡里(1917—1925) 78
一 参加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基础 79
二 全面参战的基本情况 81
三 基本理论主张的深浅得失 90
四 文艺创作的基本成绩 125
五 “整理国故”的两重性 136
六 小结: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作用和地位 153
第六章 大革命前后:落伍的契机和轨迹(1925—1927) 160
一 “五四”时期埋下的思想根子 161
二 《努力周报》时期改良主义思想的恶性发展 172
三 “五卅”前后的政治活动和言论 184
四 游历欧美和两重影响的此消彼长 200
五 小结:开始走向反面的必然性 210
第七章 《新月》时期:“人权论”的提出和抛弃(1927—1931) 215
一 对蒋政权的观察、期待和一度的失望 216
二 “人权”和“约法”问题 219
三 接受“招安”前后 224
四 禅宗史研究 226
五 小结:喜剧性言行的社会背景 231
第八章 《独立评论》时期:并不“独立”的政治立场(1931—1937) 235
一 对于国内重大政治事件的反应 236
二 复杂和矛盾的政治文化思想 249
三 其他学术观点的变化 259
四 小结:“独立”道路破产的必然性 265
第九章 出任驻美大使前后:特殊形态的“过河卒”(1937—1946) 268
一 走出“低调俱乐部” 269
二 为抗战出力 271
三 再次转入学术研究领域和《水经注》版本研究 279
四 小结:爱国与“忠君”的结合 287
第十章 北大校长任内:学者型战犯(1946—1949) 292
一 沦为战犯的思想基础 292
二 北大校园内的反动活动 297
三 学者型战犯的各个侧面 301
四 从大陆出走前后 310
五 小结:又走了条走不通的路 314
第十一章 流亡美国:不安分的“寓公”(1949—1958) 318
一 坚持顽固的反共立场 319
二 对大陆批判运动的反应 325
三 学术工作趋于平庸 332
四 小结:“可怜无补费精神” 337
一 为何回台湾定居 340
第十二章 老死于台湾:悲剧性的“哀荣”(1958—1962) 340
二 卷入“雷震案” 344
三 主要社会政治活动和学术研究工作 350
四 围绕胡适的争论 355
五 猝死和“哀荣” 358
六 小结(代全书结束语):胡适的悲剧 362
后记 369
附录 371
主要参考书目 371
胡适年谱 3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