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梁启超1920年代的情感诗学研究
  • 作 者:张冠夫著
  • 出 版 社: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60289946
  • 标注页数:330 页
  • PDF页数:338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38 ≥33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引言 1

一、由“政谭家”到国民教育家的角色转换 1

二、国民教育视野中的文学 10

三、开启诗和诗学的世界 19

四、有待厘清的“现代”身份,梁启超1920年代诗学的境遇 26

第一章 由“文明”到“文化”及“新文化”:梁启超文化观的发展轨迹 34

第一节 “进吾国之文明”:对西方及日本“文明”论话语的接纳和调适 36

一、对“文明”论话语的接纳 36

二、对“文明”论话语的调适 40

第二节 由“文化”到“新文化”:梁启超新文化观的形成 49

一、梁启超“文明”论时期对“文化”概念的使用 49

二、梁启超“文化”论的形成 55

三、从“什么是文化”到“什么是新文化” 68

第二章 走向现代诗学的建构 76

第一节 从狭义的诗到广义的诗:诗学视野的拓展 77

一、广狭“诗”辨的起步:“诗界革命”与破除诗之“界” 77

二、广狭“诗”辨的深化:以“复古”创造新文学 81

第二节 从狭义“诗学”到广义诗学:走向现代诗学体系的建构 86

一、向“诗学”而行 86

二、回向文学的审美本质 88

三、“世界各派的文学”与“旧根柢” 91

第三章 重塑西方镜像:《欧游心影录》与西方文学相关的论述及其他 97

第一节 文学之镜“投射”出的西方近现代之路 101

一、19世纪欧洲的“秋气” 101

二、浪漫派欧洲的潜在危机 105

三、自然派欧洲的病象及病源 111

第二节 中国现代自我的重新定位 127

一、“新文明再造之前途” 127

二、呼唤国人之“自觉” 130

三、中国新文化的建设之路 136

第四章 反思“中国的文艺复兴”:《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文学美术相关的论述及其他 143

第一节 何者为“中国的文艺复兴”? 144

一、梁启超的文艺复兴观 144

二、《新青年》同人眼中的文艺复兴 148

三、探寻“中国的文艺复兴” 153

第二节 清代学术与欧洲文艺复兴“最相异”点——“美术文学不发达” 157

一、学术史视野中的文学 157

二、清代文学美术因何不发达? 161

第三节 属意“新文学”“新美术”的创造 170

一、从“情感”和“理性”两途开拓“新机运” 170

二、以“新文学”“新美术”建设新文化的情感之维 173

第五章 回归文学的“情感”之“体”:梁启超1920年代诗学的理论基石 184

第一节 “艺术是情感的表现”:从文学之“用”回归文学之“体” 185

一、重“用”轻“体”的“三界革命” 185

二、锚定文学的“情感”之“体” 187

第二节 在启蒙和理性的时代高扬“情感”的旗帜 192

一、“新民”时代梁启超眼中“情感”的负面色彩 192

二、“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 196

第三节 摆渡于传统文学与新文学间的“情感”之舟 208

一、回返“诗言志”的诗学传统 208

二、“情感”的新视觉与传统文学观的转变 212

三、建设发扬光大“固有国民性”的新文学 218

第六章 建构现代的情感主体 226

第一节 角色转换:从启蒙者回到文学家 227

一、启蒙与“三界革命”时代的主体想象 227

二、在“情感”的根基上重塑主体 235

第二节 回归抒情精神:重启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 242

一、寻找中国文学的“根本精神” 242

二、中国诗人之“品格”及其典范意义 247

三、从抒情传统的阐发走向新文学的创造 251

第七章 “无所为而为”:“情感教育”与情感的文化政治 261

第一节 从“新民”之利器到“情感教育”之利器 263

一、“传播文明”“改造国民之品质”的文学 263

二、以文化修正启蒙的初步尝试 272

三、开启文学的“情感教育”之“用” 277

第二节 走向“情感”的文化政治 285

一、“情感教育”与文学的现实关怀 285

二、借助传统资源教育现代国民 288

三、以“情感教育”建构转型期国民的文化认同 294

四、“情感教育”观与启蒙文学观的差异 298

结语 307

一、梁启超1920年代诗学的方法论意识 307

二、梁启超1920年代诗学的范式性 309

三、有待发掘和阐释的梁启超的现代诗学成果 314

参考文献 317

后记 328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