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造山运动pdf电子书下载 > 天文地球
造山运动
  • 作 者:(日)都城秋惠等著;周云生,张儒瑷译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13031·3267
  • 标注页数:295 页
  • PDF页数:308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08 ≥295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经典造山作用理论 1

1-1 十九世纪以前的造山作用理论 2

目录 5

中译本序 5

1-2 十九世纪Suess以前的造山作用理论 5

原序 9

1-3 造山运动研究的经典时期:1875—1945 12

1-4 结论 54

第二章 基于板块构造的造山运动理论 57

2-1 板块构造的历史、性质及其地质学解释 57

(1)板块构造前身——古老的大陆漂移假说 57

(2)板块构造基本原理的出现 58

(3)关于地幔对流的不同见解 63

(4)地幔柱或增殖裂隙 64

(5)1970年前后在板块构造原理基础上对新的地质 71

理论体系的系统阐述:地质学的一场革命 71

(6)按其逻辑结构关系看地质理论的相继改变 73

(7)哲学问题1:板块构造和均变论 75

(8)哲学问题2:地球科学的一统化 76

(9)哲学问题3:作为一种规范的板块构造 78

2-2 建立在板块构造基础上的造山运动理论的各个 82

方面 82

(1)地槽和增生镶嵌 82

(2)造山旋回的否定 88

(3)威尔逊旋回 91

(4)造山带的板块构造分类 94

(5)造山期 98

(6)造山运动中的岩浆作用和区域变质作用 102

(7)各方面的问题:微板块,无震脊,洋中脊,全球 105

性海进以及上升 105

(8)根据板块构造阐释的观点对造山带的三个时代 117

划分 117

2-3 中生代和新生代造山带的板块构造解释 120

(1)阿尔卑斯造山运动和大西洋的历史 120

(2)印度同欧亚大陆碰撞,由此在西藏和喜马拉雅山 124

脉产生的造山运动 124

(3)太平洋的历史以及加利福尼亚、日本和安第斯山 128

脉的中生代和新生代造山运动 128

3-1 岩石学和构造之间的关系 138

第三章 造山带的岩石学 138

3-2 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火山岩 139

(1)板块构造出现以前关于岛弧的构造研究 139

(2)板块构造出现以前火山岩系列的概念和岛弧火山 140

岩的岩石学研究 140

(3)俯冲作用和弧火山岩的K2O含量 147

(4)与板块构造有关的火山岩系列 150

3-3 花岗岩带的性质 153

(1)板块构造出现以前关于花岗岩成因的见解 153

(2)由板块构造出现而引起的观点改变 156

(3)北美西部的中生代花岗岩带 157

3-4 火山弧和花岗岩带的岩浆成因与锶同位素的关系 162

(1)弧火山岩中的锶同位素比值 162

状构造 164

(2)花岗岩带和伴生火山岩与锶同位素比值有关的带 164

(3)关于锶同位素比值带状构造的可能解释 166

3-5 沿着汇聚板块边界的区域变质作用 168

(1)区域变质作用的岩石-构造学研究史 168

(2)俯冲带的高压型变质作用 173

(3)花岗岩带的低压型变质作用 178

(4)与大陆碰撞有关的变质作用 181

3-6 关于区域变质作用类型和构造类型的长期缓慢变化 183

(1)前寒武纪地热梯度的长期缓慢降低 183

(2)欧亚大陆内部区域变质作用强度的长期缓慢 186

降低 186

(3)关于蓝闪石片岩带的相对年轻时代 187

(4)欧亚大陆蓝闪石片岩带长期缓慢的向外征移 188

Aubouin 190

3-7 蛇绿岩问题 190

(1)早期作者:Brongniart,Steinmann和 190

(2)板块构造出现引起蛇绿岩的迅速发展 191

(3)蛇绿岩问题的现状 194

第四章 造山运动的机制 197

4-1 板块的力学性质 197

(1)地震波速度分布所揭示的板块结构 197

(2)地震波衰减的分布所揭示的板块结构 205

(3)与长期应力有关的板块性质 209

(4)从实验室研究的岩石性质推导的板块结构 213

4-2 作用在板块中的应力 221

(1)最小能量消耗过程 221

(2)定量模式 225

(3)低应力模式存在的问题 228

4-3 喜马拉雅山脉和安第斯山脉 231

(1)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机制 231

(2)安第斯造山运动的机制 234

第五章 前寒武纪造山运动 240

5-1 前寒武纪年代学 240

(1)前寒武纪研究简史 240

(2)太古代和元古代的概念 242

(3)北美前寒武纪的时代划分 246

5-2 前寒武纪构造格局的性质 248

(1)太古代的格局 248

(2)元古代的格局 250

(1)太古代克拉通的特征 251

5-3 太古代地体的构造 251

(2)高级变质地体 252

(3)绿岩-花岗岩地体 254

(4)绿岩带的岩石学及其意义 256

5-4 早元古代和中元古代地体的构造 258

(1)两个明显不同类型的元古代造山区 258

(2)第一类:类似显生宙造山带的区域 259

(3)第二类:受到广泛重新活动的基底区域 261

(4)板块构造应用于元古代的尝试 262

(5)板块构造在元古代不起作用的见解 262

(6)依古地磁证据看元古代造山运动的性质 266

参考文献 268

索引 290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