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通过市场关系走向社会主义  布哈林建设社会主义思想研究
  • 作 者:聂运麟著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8
  • ISBN:7562217033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第一章 兰哈林的生平、思想和品格 1

一 早年的革命生涯 1

二 国外的流亡生活 3

三 在社会主义实践中 5

四 列宁新经济政策的阐释者和捍卫者 10

五 思想发展阶段及主要著述 17

(一)把社会主义的发展看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 26

第二章 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点、可能性和发展阶段 27

一 俄国社会主义形式的特点 27

(一)俄国开始建设社会主义时的基本国情 27

(二)社会主义的民族特点和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落后形式 31

二 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可能性 35

(一)欧洲苏维埃共和国与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 35

(二)俄国有建成社会主义所必需的一切 36

三 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阶段 41

(一)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 42

(二)发达的社会主义阶段 44

第三章 过渡时期的阶级关系 47

一 过渡时期的阶级、阶层和等级 47

(一)工人阶级 47

(二)农民 48

(三)资产阶级 51

(四)城市中的等级阶梯 54

二 阶级斗争发展的总趋势与“阶级斗争熄灭论” 55

(一)布哈林的观点 55

(二)为什么斯大林的批判不正确 56

(三)布哈林的观点符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实践 58

三 无产阶级的任务和阶级斗争形式的变化 60

(一)无产阶级的任务 60

(二)阶级斗争形式的变化 61

(三)斗争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 64

四 富农和平长入社会主义的问题 65

(一)所谓“第二次革命”理论的提出 65

(二)布哈林的观点 66

(三)对布哈林观点的分析 67

(二)到哥本哈根寻找马克思的答案 70

五 没有解决的一个问题 70

(一)布哈林的困惑 70

(三)遗憾:是否会出现一个特殊的等级呢 71

(二)国家经济机构的双重性 71

(一)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的融合 73

一 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 73

第四章 无产阶级专政 73

(三)无产阶级专政的特点与国家的消亡 75

(四)认识无产阶级专政特点的意义 75

二 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77

(一)军事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 77

(二)工作重心的转移与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化 78

三 无产阶级专政的内容 80

(一)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 80

(二)对社会其他各阶级的政策 82

(三)无产阶级不与其他阶级分掌政权 83

四 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政党制度 84

(一)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84

(二)坚持党内生活的民主化 84

(三)关于建立第二党的问题 85

(一)官僚机构的产生 87

五 反对官僚主义 87

(二)官僚机构与政治危机 89

(三)反对官僚主义的斗争 90

六 无产阶级专政的消亡与农民的消亡 91

(一)无产阶级专政不是永恒的王国 91

(二)农民的消亡 91

第五章 新经济政策理论 93

一 论新经济政策 93

(一)新经济政策是无产阶级正常的经济政策 93

(二)列宁有关新经济政策的两个战略计划 96

二 论市场关系 98

(一)第一阶段:否定和半否定 99

(二)第二阶段:肯定 101

(三)第三阶段:退却 122

三 论发展生产力 126

(一)发展生产力是新经济政策的目的 126

(二)把私人利益同社会主义的利益结合起来 127

(三)对外开放与生产力的发展 132

四 论国民经济的平衡发展 134

(一)平衡论的哲学基础 134

(二)社会平衡的理论 135

(三)战时共产主义时期的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理论 137

(四)新经济政策时期的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理论 139

(五)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经济危机 141

第六章 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 143

一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性 143

二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资金来源 144

(一)驳普列奥布拉任斯基的“社会主义原始积累”论 144

(二)布哈林论工业化资金的来源 149

(三)同斯大林的分歧 153

三 工业化的速度问题 157

(一)托洛茨基的“超工业化”主张 157

(二)布哈林论工业的高速发展 159

(三)对斯大林的批评 164

四 农、轻、重的相互关系 164

(一)必须使工业和农业同时获得发展 165

(二)必须使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发展达到最佳结合 167

(一)列宁合作社思想的真谛 170

第七章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之路 170

一 谁坚持了列宁的合作社思想 170

(二)联共(布)十五大决议在农业方面写了些什么 176

(三)粮食收购危机、非常措施与所谓反右倾 178

二 兰哈林论合作社 185

(一)合作化的必要性和优越性 185

(二)建立合作社必须遵循的原则 192

(三)合作化的阶级政策与消灭富农 195

(四)合作社的发展前景 200

三 评“发财吧”口号 205

(一)“发财吧”口号的提出及其受到的批判 206

(二)自我批评中的反批评 208

(三)实事求是地评价“发财吧”口号 212

四 兰哈林对合作社理论的贡献 217

(一)布哈林对合作社理论的主要贡献 217

(二)布哈林合作社思想的理论渊源 220

(一)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的特殊文化状况 220

第八章 文化建设思想 226

一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226

(二)工人阶级可能遇到的危险 232

(三)文化革命与苏维埃政权的任务 235

二 文化建设的任务 236

(一)文化工作的基本任务 236

(二)群众是文化工作的中心 240

(三)建立专门化的技术专家队伍 242

三 社会主义与科学 244

(一)社会主义应有自己相应的科学技术 244

(二)社会主义科学的重心是发展生产力 246

(三)爱护并正确地对待科学家 247

四 党对文化事业的领导 249

(一)般领导与广泛竞赛相结合 250

(二)不要在文学界挑起阶级斗争 253

(三)审慎公正地评价作家 255

(四)布哈林文化建设思想的历史地位 257

一 兰哈林研究社会主义理论的特点 260

第九章 兰哈林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历史地位 260

(二)尊重人的价值,关心人的利益和发展 265

二 兰哈林建设社会主义理论在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 269

(一)进一步提出和论证了经济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270

(二)对列宁有关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275

三 兰哈林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与改革 277

(一)惊人的相似之处 277

(二)基本方向的一致性 280

(三)当代社会主义改革与布哈林的平反 284

(四)发展社会主义所必须研究的思想材料 286

补遗 兰哈林思想与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答俄罗斯学者问 289

附录一 兰哈林自传 292

附录二 兰哈林 297

附录三 我永远相信,真理终会胜利 313

附录四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布哈林年表 327

牢考文献 333

后记 335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