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格架及研究方法
  • 作 者:马杏垣,白瑾,索书田,劳秋元,张家声
  • 出 版 社:北京:地质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
  • 标注页数:139 页
  • PDF页数:14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7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43 ≥139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一 绪言 1

(二)早元古代板内构造的发育 10

(三)中、晚元古代向现代板块构造体制转化 10

2)大陆内部的裂陷槽和沉降带 100

3)重力滑动构造 102

4)大陆边缘裂陷 103

5)东北地区的前寒武纪构造演化 106

2.华南构造区 107

1)沟—弧—盆系统 107

(一)构造解析的原则 11

四 构造研究方法 11

2)构造变形样式群 110

3)大型断裂系 117

3)中、南天山火山裂谷 121

3.西北构造区 121

1)大陆内部及边缘的裂陷 121

2)基性岩墙群 121

4.西藏构造区 123

六 后记 124

主要参考文献 125

(二)不整合面的鉴别 13

图版说明 130

(三)变质岩的原岩恢复 16

3.岩石地球化学资料的分析整理 17

2.镜下观测 17

1.对野外岩石产状和结构、构造的观测 17

1.劈理的观察 18

(四)小型构造观察 18

2.线理的观察 21

3.小褶皱的观察 22

4.应变分析及其测量标志的选择 25

1.叠加褶皱的类型 28

(五)叠加褶皱研究 28

2.叠加褶皱的主要识别标志 31

1)后期褶皱对先期褶皱的改造 33

3.叠加褶皱的几何分析 33

2)先期褶皱对后期褶皱的控制 35

3)叠加褶皱的展开 37

4)叠加褶皱地区工作的主要环节 39

(六)地层变新方向判别 42

(七)韧性剪切带的研究 46

二 编制构造图的原则 5

(一)构造观 5

(二)构造旋迴与构造阶段 5

(八)变形与变质作用关系分析 57

(九)退变质作用的研究 58

(三)构造环境 6

五 中国前寒武纪构造格架 61

1.中国早期大陆地壳的总体特征 62

(一)太古宙构造格架 62

2.褶皱干扰格式 65

3.花岗—片麻岩穹窿 72

4.韧性剪切带 74

1.基本的构造作用过程 77

(二)早元古代构造格架 77

5.小结 77

2.巨型剪切带系统 78

(四)构造要素、构造形迹和构造样式 8

3.盆地和活动带 86

(一)太古宙岩石圈演化 9

三 前寒武纪构造演化景观 9

4.褶皱带的构造样式 93

1.华北构造区及东北构造区 97

(三)中、晚元古代的构造格架 97

1)非造山的岩浆岩套 98

购买PDF格式(7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