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社会语言学pdf电子书下载 > 语言文字
社会语言学
  • 作 者:(英)R.A.赫德森著;丁善信等译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00405774
  • 标注页数:328 页
  • PDF页数:348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48 ≥328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作者为中译本撰写的序言 1

序言 1

中译本校者序言 3

第一章 绪论 3

1.1 社会语言学 3

1.1.1 一种描写 3

1.1.2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学 5

1.1.3 社会语言学与语言社会学 8

1.2 社会语言学现象种种 9

1.2.1 一个虚构的世界 9

1.2.2 一个真实而奇异的世界 12

1.2.3 一个真实而熟悉的世界 16

1.3.1 一致性与独特性 17

1.3 说话人与语言集团 17

1.3.2 儿童的社会语言学发展 21

1.4 总结和结论 25

第二章 语言变体 28

2.1 引言 28

2.1.1 总体陈述与具体陈述 28

2.1.2 语项 29

2.1.3 语言变体 31

2.1.4 “语言集团” 33

2.2 语言 40

2.2.1 “语言”与“方言” 40

2.2.2 标准语言 43

2.2.3 语言的划分 45

2.2.4 谱系树模型 49

2.3.1 地区方言与同言线 50

2.3 方言 50

2.3.2 扩散与波浪说 54

2.3.3 社会方言 56

2.3.4 语项的类型 58

2.4 语域 63

2.4.1 语域与方言 63

2.4.2 规约与必要性 67

2.4.3 双言现象 70

2.5 变体的混合 73

2.5.1 代码转换 73

2.5.2 借用 76

2.5.3 洋泾浜语 80

2.5.4 克里奥耳语 87

2.6 结论 93

3.1.1 文化 95

第三章 语言、文化与思维 95

3.1 引言 95

3.1.2 思维 98

3.1.3 语言、文化与思维 104

3.2 语言与文化的相对性 109

3.2.1 词义和语义成分 109

3.2.2 原型 113

3.2.3 基本层次概念 119

3.2.4 结论 121

3.3 语言、言语与思维 124

3.3.1 语言与文化的其他方面 124

3.3.2 言语与推理 126

3.3.3 言语与社会化 127

3.3.4 语言与社会化 130

3.3.5 萨丕尔-沃尔夫假说 132

第四章 作为社会交际的言语 136

4.1 言语的社会本质 136

4.1.1 引言 136

4.1.2 言语的功能 140

4.1.3 作为技能性活动的言语 144

4.1.4 支配言语的规范 149

4.1.5 结论 153

4.2 作为社会身分符号的言语 155

4.2.1 非表示关系的社会范畴 155

4.2.2 权势与亲密程度 157

4.2.3 表示权势与亲密程度的语言标志 161

4.3 言语的结构 165

4.3.1 入场与退场 165

4.3.2 言语结构的其他类型 168

4.4 言语行为与非言语行为 173

4.4.1 关系标记 173

4.4.2 结构标记 174

4.4.3 内容标记 176

第五章 言语的定量研究 178

5.1 引言 178

5.1.1 言语定量研究的范围 178

5.1.2 为什么用定量方法研究言语? 183

5.2 方法论 185

5.2.1 方法论的问题 185

5.2.2 研究实例:纽约 190

5.2.3 研究实例:诺里奇 195

5.2.4 研究实例:贝尔法斯特 200

5.3.1 变项的类型 202

5.3 语言变项 202

5.3.2 计算话语比数 206

5.3.3 计算个人和各个小组的比数 209

5.4 对语言变项产生影响的种种因素 214

5.4.1 语境 214

5.4.2 说话人的集团身分 219

5.4.3 说话人集团身分的等级 227

5.5 对结果作出解释 231

5.5.1 可变规则 231

5.5.2 语法间的蕴含关系 235

5.5.3 理想的理论 240

第六章 语言和社会的不平等 244

6.1 语言的不平等 244

6.1.1 引言 244

6.1.2 三类语言不平等 247

6.2 语言偏见 248

6.2.1 语言偏见的本质 248

6.2.2 各种定型以及如何研究各种定型 257

6.2.3 教师的偏见 263

6.2.4 学生的偏见 266

6.3 语言能力丧失 271

6.3.1 缺陷论 271

6.3.2 限制性代码与精制代码〔1〕 273

6.4 无传达信息能力 278

6.4.1 传达信息能力 278

6.4.2 限制性代码与精制代码〔2〕 283

6.4.3 下层阶级儿童的传达信息能力 288

6.4.4 学校的语言要求 289

第七章 结论 292

参考书目 296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