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胶印质量控制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 工业技术
胶印质量控制技术
  • 作 者:李小东主编;陈挺,龚修端,张传香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印刷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0005968
  • 标注页数:173 页
  • PDF页数:18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83 ≥17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绪论 1

一、印刷品质量 1

二、印刷质量 1

目录 1

三、常见印刷方式和产品特征 2

四、印刷质量的重要性 3

第一节 测控条的概念和分类 4

一、基础知识 4

第二章 印刷质量测控条的分类和作用 4

二、测控条的使用目的 5

三、测控条的分类 5

四、测控条的原理 6

第二节 几种常用的测控条 8

一、GATF星标 8

二、GATF数码信号条 10

三、FOGRA PMS测控条 11

四、布鲁纳尔第三代测控条 13

五、套准测控条 14

六、晒版测控条 15

第三节 测控条的应用 16

一、利用测控条检验网目调印刷质量 16

二、海德堡印刷机和HP Indigo印刷机上测控条的应用 18

第四节 测控条的设置 19

一、设置目的 19

二、质量要求 20

三、测控条在印版上的设置 20

一、光学密度 21

第三章 基于密度的印刷质量控制 21

第一节 印刷密度 21

二、印刷油墨彩色密度 22

第二节 彩色密度测量技术 24

一、光谱窄带色密度 24

二、宽带滤光色密度 25

三、视觉密度 25

第三节 密度计 25

二、密度计的组成 26

一、密度计的分类 26

三、密度计的校准 28

四、密度计的测量标准及符合标准的校准 29

第四节 密度测量在质量检测中的应用 33

一、胶片的透射密度测量 33

二、印刷实地密度 33

三、网点面积百分比/网点增大的测量 34

四、油墨叠印率的测量 35

五、印刷反差的测算 35

六、油墨呈色效果的评价 36

第四章 基于色度的印刷质量控制 38

第一节 色彩的度量 38

一、常用表色系统 38

二、从三刺激值向匀色系统转换 41

第二节 色度测量仪器的原理及类型 43

一、色度测量标准化的三要素 43

二、分光光度计与三滤色片色度仪 45

三、步距、光泽度与测量误差的关系 48

一、色差的计算 49

第三节 色度检测控制系统 49

二、色度测控的基本原理 50

第四节 专色的匹配 53

一、人工配色 54

二、计算机配色 54

三、影响配色的因素 59

第五章 特征参数 64

第一节 印刷工艺的优化 64

一、印刷过程中的常见变量 64

二、印品抽样与检测 64

三、印刷工艺的优化 65

第二节 实地密度 66

一、实地部位的物理性质 66

二、最佳实地密度与相对反差的关系 68

三、油墨量的控制 69

四、油墨厚度与反射密度的关系 70

一、网点增大的种类 72

第三节 网点增大及其影响因素 72

二、实地密度与网点增大的关系 73

三、加网线数与网点增大的关系 75

四、网点的光学增大 75

五、其他因素与网点增大的关系 78

第四节 光泽度 80

一、印刷品光泽产生机理 80

二、光泽的测量 81

三、影响印刷品光泽度的因素 82

第五节 相对反差 86

第六节 叠印率及其测定 88

第六章 印刷过程中的质量控制 90

第一节 阶调的最佳复制 90

一、阶调复制的重要性和复杂性 90

二、黑白图像的最佳阶调复制 91

三、彩色图像的最佳阶调复制 95

一、灰平衡 98

第二节 彩色最佳复制 98

二、校色 99

三、理想色彩空间与实际色彩空间 103

四、优化实际色彩空间 104

第三节 工艺流程与质量 104

一、工序间的衔接 104

二、打样与样张标定 106

三、工艺流程参数与质量的关系 109

一、分析方法 110

第四节 印刷故障分析与排除 110

二、常见故障 112

第七章 印刷质量评价 119

第一节 评价的因素 119

一、审美因素 119

二、技术因素 120

三、一致性因素 120

四、印刷环境因素 120

第三节 主观评价 121

一、多维标度法及其在印刷质量分析中的应用 121

第二节 印刷质量评价方法的分类 121

二、成对比较法 125

第四节 客观评价方法 126

一、阶调(层次)再现的评价 126

二、色彩再现的评价 126

三、清晰度再现的评价 127

四、彩印产品表观质量的评价 127

第八章 印刷机自动控制系统 128

第一节 概述 128

第二节 海德堡印刷机自动控制系统 128

一、输墨和套准遥控装置 129

二、印刷质量控制装置 131

三、印版图像测读装置 133

四、套准控制装置 134

五、数据管理系统 135

六、自动监测和控制系统CP TRONIC 136

一、建立一个新的印刷工作任务 141

第三节 CP2000操作界面 141

二、印刷单元设置 143

三、应用颜色控制条来控制颜色 149

四、修改页面参考值 150

五、总览 157

第四节 罗兰印刷机自动控制系统 162

一、遥控调墨装置RCI 162

二、油墨调节系统CCI 162

三、罗兰PECOM印刷控制中心(PEC) 162

五、鹰眼全自动联线视像检查系统 164

四、罗兰AUPASYS全自动纸堆传输系统 164

六、PECOM系统 165

第五节 其他印刷自动控制系统 165

一、米勒胶印机UNIMATIC系统 165

二、三菱印刷机自动控制系统 165

三、小森印刷机自动控制系统 167

四、秋山全自动胶印机 171

五、高宝利必达印刷机自动控制系统 172

主要参考文献 173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