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声音传播  多媒介传播时代的广播听觉文本
  • 作 者:孟伟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10855921
  • 标注页数:233 页
  • PDF页数:242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42 ≥23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引言 1

一、广播的概念 1

二、本书的研究对象和范畴 1

三、文本学的解读模式 2

四、广播在媒介进化中的定位 8

第一章 广播听觉文本的声音本体属性 11

第一节 人类声音传播的感知原理 11

一、声音传播与人类声音器官 11

二、声音传播与人类的感知联系 12

第二节 广播听觉文本的声音传播属性 15

一、一种不断追逐流逝意象的大众媒介文本 15

二、一种唤起综合感觉的大众媒介文本 18

三、一种适配受众多层次注意力的大众媒介文本 24

四、一种弹性、通融性大众媒介文本 27

第三节 广播听觉文本独特的传播魅力 29

一、广播比较印刷媒介 30

二、广播比较电视媒介 32

第二章 广播听觉文本的符号系统 35

第一节 广播听觉符号系统中的话语 36

一、广播话语的语体属性 36

二、广播话语的传播特点 43

三、广播话语的类别 50

四、广播话语与性别 60

五、广播话语与禁忌 63

第二节 广播听觉符号系统中的音乐、音响和无声静默 64

一、广播音乐与音响的类别 64

二、广播音乐和音响的象征意义 68

三、广播听觉文本中的无声静默 71

第三节 广播听觉文本的传播语境 72

一、广播听觉文本的语境 72

二、广播“节目语境”——声音透视法 73

三、广播“接收语境”——传受互动 75

第三章 当代广播听觉文本的构建 80

第一节 微观广播听觉文本 81

一、摆脱书面语的束缚 81

二、广播微观文本范式的确立 88

三、广播微观文本的基本要求 93

第二节 中观广播听觉文本 98

一、板块节目产生的背景 99

二、板块节目的编排特点 103

三、板块节目的结构布局方法 107

第三节 宏观类型化广播听觉文本 110

一、类型化广播频率的发展背景 110

二、音乐类型化广播频率的诞生 116

三、类型化广播听觉文本的架构原理 120

四、我国类型化广播听觉文本的多重探索 124

第四章 广播听觉文本的多层级传播功能 137

第一节 我国转型期社会广播听觉文本的功能 138

一、广播听觉文本的公共服务功能 139

二、广播听觉文本的对象性服务功能 147

三、广播听觉文本的个性化需要功能 155

四、广播听觉文本的个人化需要功能 160

第二节 广播听觉文本的社会理性精神 164

一、广播与社会理性 164

二、广播与个体生活 168

第三节 广播听觉文本的当代文化意义 171

一、人的现代性冲突与感官传播失衡 172

二、口语传播的文化特征及意义 173

三、书面语传统与人的异化 176

四、广播的传播本质与口语传统的现代发挥 179

第五章 我国当代广播听觉文本的创制理念探讨 183

第一节 我国当代广播发展的媒介传播生态 183

一、媒介技术的发展 183

二、信息传受方式的变化 187

三、当代媒介生态的本质 191

第二节 新的“族群(Group)”传播趋势 194

一、“族群(Group)”传播理念 194

二、虚拟空间中“族群(Group)”传播形态的萌芽 196

第三节 当代广播听觉文本“族群(Group)”传播理念应用 201

一、社团电台的“族群(Group)”传播理念 202

二、类型电台的“族群(Group)”传播理念 202

三、综合电台的“族群(Group)”传播理念 204

余论 转型期社会我国广播听觉文本的保障体系 206

一、转型期社会广播听觉文本的发展策略 207

二、广播听觉文本创优的保障体系 213

附件 关于当代国外年轻人媒介(广播)接触情况的个案调查 216

参考文献 228

后记 232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