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王德胜,李建会主编
- 出 版 社: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3
- ISBN:7538218920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11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前言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
绪论 科学是什么 7
第一章 科学成长的历程:科学史论 16
第一节 古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16
一、从混沌中走来 16
二、理性思辨的产生与古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20
三、古代自然科学的衰落 27
一、文艺复兴和科学解放 29
第二节 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29
二、经典力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 31
三、工业革命与近代自然科学的全面发展 33
第三节 现代自然科学的革命和发展 38
一、经典物理学危机与现代物理学革命 39
二、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43
三、第三次技术革命 45
第二章 科学研究的艺术:科学方法论 47
第一节 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8
一、观察方法 53
第二节 科学观察和实验 53
二、科学实验 56
第三节 科学抽象 62
一、科学抽象及其原则 62
二、理想化方法 63
三、比较和类比 65
四、分析和综合 66
五、归纳和演绎 68
第四节 科学概念和科学假说 70
一、科学概念 70
二、科学假说 72
第三章 科学研究的准则:科学法则论 74
第一节 可观察性原理 74
一、可观察性原理的含义 74
二、历史的考察 75
三、科学哲学的说明 79
一、简单性原理的含义 81
二、缺乏统一理解的原理 81
第二节 简单性原理 81
三、作为反形而上学武器的简单性原理 82
四、知识论中的简单性原理 85
五、爱因斯坦的贡献 86
第三节 和谐性原理 88
一、和谐性原理的内容 88
二、素朴理解的和谐性 88
三、精致理解的和谐性 92
一、对应原理的含义 95
第四节 对应原理 95
二、玻尔与对应原理 96
三、知识论中的对应原理 99
第五节 对称性原理 101
一、对称性原理的基本表述 101
二、对称性原理的历史考察 103
三、应用中的几种可能 106
第六节 还原性原则 108
一、基本表述 108
二、一般说明 109
三、牛顿力学的纲领性作用 111
四、现代物理学的领率作用 112
五、结语 114
第七节 间隔性原理 115
一、间隔性原理的含义 115
二、对间隔性原理的一般说明 116
三、历史源流 119
第四章 科学形成的过程:科学认识论 122
第一节 科学认识的特点 122
一、科学认识系统的构成 124
第二节 科学认识系统 124
二、科学认识系统中主客体的矛盾 128
三、科学实践的结构 130
第三节 科学认识的程序 132
一、问题是科学认识的起点 132
二、科学发现的过程 135
第四节 科学认识的检验、评价和选择 140
一、科学认识的检验 140
二、科学认识的评价和选择 145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基本特征 152
第五章 科学大厦的结构:科学系统论 152
第二节 科学知识体系的结构 157
第三节 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159
一、公理化方法 159
二、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 161
三、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163
第四节 科学理论发展的两种表现 164
一、发展中的渐进与飞跃 165
二、科学发展中的分化与综合 166
第五节 大科学、大科学观、大科学文化 168
第六节 21世纪的科学 173
第六章 科学发展的外在条件:科学环境论 179
第一节 科学的社会环境 179
一、科学的社会生产环境 180
二、科学的社会战争环境 182
第二节 科学的政治环境 184
一、科学的政治制度环境 184
二、科学的政策环境 186
三、一种不正常的政治环境:政治权力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188
一、科学发展离不开哲学环境 190
第三节 科学的哲学环境 190
二、哲学环境对科学的影响 191
第四节 科学的道德环境 194
一、科学与道德 194
二、科学道德环境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195
一、科学与文化传统 198
二、文化传统环境对科学的影响 198
第五节 科学的文化传统环境 198
第六节 科学的美学环境 202
一、美是科学的一个环境 202
二、美学环境对科学的作用 203
第七节 科学的内部环境 207
一、科学与科学的内部环境 207
二、科学内部环境对科学发展的影响 207
第七章 科学发展的内在根据:科学动力论 211
第一节 科学发展的心理动力 211
第二节 科学发展的危机动力 216
第三节 科学发展的悖论动力 219
第四节 科学发展的争鸣性动力 220
第五节 科学发展的分化一综合动力 223
第六节 科学发展的技术动力 226
第八章 科学发展的形式:科学模式论 231
第一节 “套箱”模式 232
第二节 “猜测一证伪”模式 234
第三节 “范式更替”模式 238
第四节 “研究纲领进化一退化转换”模式 240
第五节 “研究传统一解决问题”模式 243
第六节 “树状”模式 247
第七节 对科学发展模式的再认识 250
第九章 科学研究的组织:科学活动论 254
第一节 科学活动及其特点 254
第二节 科学活动的准则 260
第三节 科学活动的主体 265
一、科学家在科学研究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65
二、科学家应具备的基本能力 266
三、科学家品质方面的共同特点 270
一、科学活动组织的历史沿革 272
第四节 科学活动组织 272
二、科学组织与科学活动 276
第五节 科学活动中心 279
一、什么是科学活动中心 279
二、科学中心转移的历史考察 280
三、科学中心形成、转移的条件 283
第六节 科学奖励 288
一、什么是科学奖励 288
二、科学奖励的功能 289
三、马太效应与小镇效应 290
四、“获奖链”的形成及原因 293
第十章 科学的社会功能:科学价值论 295
第一节 价值及其哲学意义 296
第二节 科学价值的历史考察 300
第三节 科学价值的表现 305
第四节 科学的社会价值 308
第五节 科学的社会价值评价 316
第六节 科学人论 322
第七节 科学真、善、美 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