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吴为善著
- 出 版 社:上海:学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6
- ISBN:7807300957
- 标注页数:178 页
- PDF页数:189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89 ≥178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汉语节律的自然特征 1
一、一种合理的研究思路 1
目录 1
二、音步长度的确认及其类型 4
三、音步组合的松紧及其规律 7
四、韵律要素的选择及其定位 11
(一)韵律要素的选择 12
(二)韵律要素的定位 18
(一)三音节音段的组合规律 22
第二章 音节组合与句法结构 22
一、三音节音段组合规律及其认知解释 22
(二)对于三音节现象的解释 25
(三)其他学者的相关解释 28
二、五音节音段组合规律及其结构调整 42
(一)问题的提出 42
(二)我们的推断 43
(三)结构的调整 44
(一)问题的提出 46
三、主谓结构前单音节音步的出现条件 46
(二)我们的分析 47
(三)相关的问题 49
四、汉语后置单音节粘附性的相关例证 50
第三章 韵律结构的层次分析 58
一、汉语的韵律层级 58
(一)纯韵律的单位与层级 59
(二)句法韵律的单位和层级 61
二、汉语“韵律词”的界定 63
(一)提出“韵律词”的背景 64
(二)研究“韵律词”的成果 68
(三)界定“韵律词”的依据 71
(四)确认“韵律词”的意义 75
(五)关于多音节“韵律词” 81
三、汉语韵律短语的分析 84
(一)韵律词和韵律短语的区别 85
(二)类词韵律短语和自由韵律短语的区别 87
第四章 双音化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及其规律 93
一、关于双音化问题的反思 93
(一)双音化的倾向 94
(二)双音化的结果 96
(三)汉语词的长度 97
二、双音化的正向效应:融合 99
(一)“融合”的机制 99
(二)“融合”的趋势 101
三、双音化的逆向效应:分化 103
(一)“分化”的机制 103
(二)“分化”的趋势 105
(一)词法层面:词根→类词缀→词缀 107
四、“分化”及其汉语虚化轨迹 107
(二)句法层面:实词→语法词→附着成分→形态标记 111
五、汉语语法化的不对称现象 120
(一)构词层面不对称现象的表现特征 120
(二)句法层面不对称现象的表现特征 121
六、汉语结构“前松后紧”规律的普遍性 124
(一)“前松后紧”规律的界定 124
(二)音节结构的展示 125
(三)句法结构的展示 127
(四)“前松后紧”规律的心理解释 131
第五章 汉语节律结构模式及其汉语的结构位置 135
一、轻重音及其二元对立 137
(一)汉语重音的特征 137
(二)轻重二元对立 138
二、“重音位”及其变体 140
(一)两字组:后重格式——中重(次重音+主重音) 140
(二)三字组:扩展的后重格式——中轻重(次重音+轻重音+主重音) 141
三、“弱重位”及其确认 143
(一)“弱重位”的分布 143
(二)“弱重位”的特征 145
(三)“弱重位”的意义 146
四、汉语节律结构的模式 148
(一)汉语节律结构的模式 148
(二)典型实例的类型分析 149
五、汉语结构的位置意义 150
(一)汉语音节结构模式的解析 150
(二)汉语句法结构模式的解析 152
附录:试论汉语语音的象征性表现功能 158
参考文献 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