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教学参考书
  • 作 者:彭京华,何绍铭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5
  • ISBN:7801908651
  • 标注页数:405 页
  • PDF页数:419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3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19 ≥405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

第一部分 导论 3

第一章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3

第一节 邓小平光辉的一生 3

上篇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 3

第二节 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6

第三节 大学生学习邓小平理论的意义 16

第二部分 理论精髓 19

第二章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19

第一节 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历史背景 19

第二节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22

第一节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 29

第三部分 什么是社会主义 29

第三章 社会主义的本质 29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32

第四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3

第一节 中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43

第二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的重大意义 54

第五章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60

第一节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任务”这个问题的思考 6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63

第三节 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 75

第一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确立和内容 79

第六章 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79

第四部分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79

第二节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81

第三节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91

第七章 坚持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取向 94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95

第二节 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05

第八章 坚持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18

第一节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118

第二节 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127

第九章 坚持政治体制改革——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 136

第一节 中国的政治体制必须改革 136

第二节 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143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 149

第四节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53

第五节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成就 155

第十章 坚持对外开放政策 158

第一节 对外开放政策提出的背景及其内容 158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 167

第三节 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伟大成就 177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181

第一节 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181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190

第三节 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194

第四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01

第一节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 210

第十二章 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 210

第二节 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 216

第三节 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219

第四节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巨大成就 222

第十三章 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27

第一节 当代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 227

第二节 中国的外交政策 230

第三节 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 236

第四节 中国政府对当前国际形势的判断和外交政策 237

第五节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战线上的巨大成就 240

第十四章 实行“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 246

第一节 “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 246

第二节 “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 255

第三节 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 259

第十五章 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 265

第一节 富国强兵——百年夙愿 267

第二节 正确处理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关系 275

第三节 国防建设的成就 277

第十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283

第一节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28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 286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目标、内容 289

第四节 爱我中华,振兴中华 302

第十七章 加强党的建设,完善党的领导 305

第一节 加强党的建设 305

第二节 完善党的领导 313

下篇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329

第十八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329

第一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历史根据 330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要求 333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 339

第十九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体系 342

第一节 “三个代表”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集中概括和核心内容 343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十分丰富 346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 349

第二十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35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大理论成果 354

第二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 355

第三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57

第二十一章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363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和精髓 363

第二节 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368

第三节 弘扬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 371

第二十二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375

第一节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 375

第二节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82

第二十三章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题 390

第一节 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390

第二节 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发展的内涵,树立科学发展观 392

第三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400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01

购买PDF格式(13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