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古代汉语教程 上pdf电子书下载 > 语言文字
古代汉语教程  上
  • 作 者:魏清源主编
  • 出 版 社: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810413570
  • 标注页数:402 页
  • PDF页数:415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3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15 ≥40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语法 1

一、动词的使动和为动用法 1

(一)动词的使动用法 2

(二)动词的为动用法 3

思考与练习(一) 4

二、名词作状语 5

(一)普通名词作状语 5

(二)方位名词作状语 7

(三)时间名词作状语 8

思考与练习(二) 9

三、数量的称述 10

(一)数的称述 10

(二)量的称述 14

(三)数量词的用法 15

思考与练习(三) 16

四、词类活用 17

(一)活用与兼类 17

(二)形容词的活用 18

(三)名词的活用 21

(四)数词的活用 23

(五)词类活用的辨认 24

思考与练习(四) 27

五、代词 28

(一)人称代词 28

(二)指示代词 34

(三)疑问代词 36

(四)附着性代词 39

(五)兼职代词 42

思考与练习(五) 44

六、副词 46

(一)程度副词 46

(二)范围副词 48

(三)时间副词 50

(四)否定副词 51

(五)情态副词 54

(六)语气副词 55

(七)表敬副词 56

(八)指代性副词 57

思考与练习(六) 59

七、介词 61

(一)于(於、乎) 61

(二)以 64

(三)为 66

(四)因 67

思考与练习(七) 68

八、连词 70

(一)连词的分类 70

(二)而 73

(三)以 76

(四)则 78

(五)且 79

(六)然(然而、然则) 81

思考与练习(八) 82

九、助词 84

(一)结构助词 85

(二)句尾语气助词 88

(三)句首句中语气助词 94

思考与练习(九) 96

一○、句子成分的位置和省略 98

(一)宾语的位置 99

(二)谓语的位置 103

(三)主语的省略 103

(四)谓语的省略 105

(五)宾语的省略 106

(六)中心语的省略 107

思考与练习(一○) 108

一一、常见的句式 110

(一)判断句 110

(二)被动句 114

(三)双宾语句 120

思考与练习(一一) 121

一二、习惯格式 123

(一)如(若、奈)……何、如(若、奈)之何 123

(二)何以……为、何……为 124

(三)何……之有 126

(四)无乃……乎、得无……乎 126

(五)不亦……乎 127

思考与练习(一二) 128

文字 130

一、汉字概说 130

(一)汉字的性质和起源 130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 132

附:汉字字体对照表 136

思考与练习(一三) 136

(一)“六书”的由来 137

二、汉字的结构 137

(二)象形、指事 139

(三)会意 143

(四)形声 145

(五)转注、假借 151

(六)形体演变与字形分析 153

附:汉字部首义例 155

思考与练习(一四) 172

三、汉字的使用 173

(一)古今字 173

(二)异体字 176

(三)繁简字 178

附:常用古今字 181

简化字与繁体字对照表 184

思考与练习(一五) 192

词汇 195

一、词汇的特点与古书阅读 195

(一)词汇的一般特点 195

(二)阅读古书应注意的词汇现象 198

(三)同义词与同源词 201

思考与练习(一六) 205

二、古今词义的异同 208

(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几种情况 208

(二)词义演变的类型 214

思考与练习(一七) 221

三、词的本义和引申义 223

(一)本义与引申义 223

(二)掌握本义的方法 226

(三)词义引申的模式 232

思考与练习(一八) 235

一、音韵概说 239

(一)音韵学及其研究对象 239

(二)音韵学基本知识 239

音韵 239

思考与练习(一九) 243

二、上古音 244

(一)上古的韵部 244

(二)上古的声纽 246

(三)上古的声调 249

(四)古音通假 249

附:常见通假字 252

思考与练习(二○) 263

(一)韵书 265

三、中古音 265

(二)《广韵》的体例 266

(三)《广韵》的韵部 266

(四)《广韵》的反切 270

(五)《广韵》的声母 270

(六)中古四声的演变 271

(七)特殊读音 272

思考与练习(二一) 273

四、诗词格律 275

(一)诗体 275

(二)近体诗的押韵 275

(三)近体诗的节奏 276

(四)近体诗的平仄 276

(六)近体诗的拗救 280

(五)近体诗的粘对 280

(七)近体诗的对仗 282

(八)词的产生和特点 283

(九)词调、词牌、词谱 284

(十)词谱示例 285

(十一)词的用韵 289

(十二)词的平仄与句式 290

(十三)词的对仗 292

思考与练习(二二) 292

古书注释与修辞 295

一、古注的类型及体例 295

(一)传注体 295

(二)义疏体 297

(四)章句体 298

(三)集解体 298

(五)评注体 299

思考与练习(二三) 300

二、古注的内容 301

(一)注音 302

(二)释词 302

(三)疏通文意 304

(四)释典 304

(五)句读 305

(六)校勘 305

(七)评论 306

思考与练习(二四) 307

三、古注常用术语 308

(一)曰、为、谓之 308

(二)谓、言 308

(四)犹、犹言 309

(三)貌 309

(五)之言、之为言 310

(六)读曰、读为 310

(七)读若、读如 310

(八)当作、当为 311

(九)衍文、脱文 311

思考与练习(二五) 312

四、《十三经注疏》简介 313

(一)“十三经”的由来 313

(二)《十三经注疏》始末 316

(三)《十三经注疏》的体例 320

思考与练习(二六) 322

五、常见修辞方式 323

(一)譬喻 323

(二)代称 326

(三)夸饰 329

(四)用典 330

(五)并提 333

(六)互文 334

(七)委婉 337

(八)共用 340

思考与练习(二七) 342

工具书的使用 345

一、工具书的编排与索检 345

(一)形序法 346

(二)音序法 347

(三)分类法 348

思考与练习(二八) 348

(一)常用字典 349

二、常用工具书简介 349

(二)常用词典 351

(三)其他常用工具书 355

思考与练习(二九) 358

古代文化常识 361

一、姓氏、名号与称谓 361

(一)姓氏 361

(二)名字 363

(三)谥号、别号 364

(四)称谓 366

思考与练习(三○) 367

二、职官、地理与历法 368

(一)三公九卿与三省六部 368

(二)地方长官与行政区划 369

(三)山、关、江、河 371

(四)纪年、纪月 372

(五)纪日、纪时 373

思考与练习(三一) 374

古文的标点和今译 376

一、古文的标点 376

(一)标点与句读 376

(二)标点古文常见的错误 378

(三)标点古文的方法 382

思考与练习(三二) 391

二、古文的今译 393

(一)今译的标准 393

(二)今译应具备的知识 394

(三)今译的方法与技巧 398

思考与练习(三三) 401

购买PDF格式(13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