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师晓霞著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11500229
- 标注页数:135 页
- PDF页数:145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45 ≥135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回顾、主要模式及变化趋势 1
第一节 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历史回顾 2
第二节 政党与社会关系的主要模式 9
第三节 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对策及其未来趋势 16
一、政党与社会关系变化及其成因 17
二、主流政党重塑政党与社会关系的对策 21
三、政党与社会关系的未来发展 26
第二章 传统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与社会的关系(1) 33
第一节 “政党主宰”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形成的客观背景条件 34
一、经济——工业化资源不足 35
二、政治——公共权威衰败 36
三、社会——“一盘散沙”,低度组织化 38
四、历史文化传统——政治权力与社会力量各有其领域和边界的意识不强 39
第二节 “政党主宰”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形成的主观因素 41
一、意识形态 41
二、治国方略 43
三、组织能量 45
第三节 “政党主宰”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形成过程 47
一、雏形阶段 48
二、成型阶段 51
三、巩固、发展和调整阶段 54
第三章 传统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与社会的关系(2) 59
第一节 “政党主宰”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基本特征 59
一、政党社会一体化 60
二、政党权力化 61
三、社会组织化 62
四、社会政治化 62
五、政党与社会关系行政化 63
第二节 “政党主宰”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历史作用 65
一、经济发展 65
二、政治稳定 67
三、社会整合 69
第三节 “政党主宰”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的弊端 71
一、经济规律扭曲,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71
二、社会自主功能丧失,社会生态破坏 72
三、权力高度集中,政党功能紊乱,政党政治影响力衰竭 73
第四节 大饥荒、文化大革命灾难成因分析——政党与社会关系的角度 76
一、三年大饥荒 77
二、文化大革命 79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与社会的关系(1) 85
第一节 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由“政党主宰”向“政党领导”转型的背景 86
一、经济背景 86
二、社会背景 88
三、政治背景 89
第二节 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由“政党主宰”向“政党领导”转型的过程 91
一、旧体制退出阶段(1978-1987,即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党的十三大) 92
二、新体制探索、调整和重新定位阶段(1987-1997,即党的十三大到十五大期间) 94
三、新体制制度创新阶段(1997-2007,即党的十五大至十七大) 97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期中共与社会的关系(2) 103
第一节 “政党领导”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的特征 103
一、回归政治 104
二、“去行政化” 105
三、回应性 106
四、法治化 107
第二节 完善“政党领导”的政党与社会关系模式相关的几个重要的制度安排 109
一、选举制度 110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会议制度 112
三、党内民主制度 115
结束语:中国共产党与社会关系的未来趋势展望 119
一、“政党主导”的基本特征不会改变 120
二、一党领导下多元利益表达和综合机制趋于成熟 120
三、制约监督执政党的体制内、体制外渠道良性互动 122
四、执政党与社会组织合作共治的机制趋于完善 124
五、政党回归社会 125
参考文献 129
后记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