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李俊红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565602337
- 标注页数:197 页
- PDF页数:211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11 ≥19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汉字的产生 1
1.1 仓颉造字? 1
1.2 上帝造字? 4
1.3 汉字是中国古代人民群体智慧的结晶 4
1.4 汉字起源于图画 5
1.5 汉字=中国文字? 7
1.5.1 东巴文 7
1.5.2 蒙文 9
1.5.3 满文 11
1.6 汉字的主要特点 13
1.6.1 汉字是记录汉语的书写工具 13
1.6.2 汉字是自源文字 14
1.6.3 汉字是表意文字 14
1.6.4 汉字是方块文字 14
1.6.5 汉字是语素文字 15
1.7 汉字例释 16
汉(漢) 16
鱼(魚) 17
史 19
第二章 造字法概说 21
2.1 象形 21
2.1.1 一般象形字 21
象 21
鼠 23
龙(龍) 23
网 26
车(車) 26
行 29
门(門)、户 30
册 31
井 33
韭 34
斗(dǒu) 35
鼎 37
2.1.2 合体象形字 38
瓜 38
眉 38
石 39
舌 41
果 42
巢 42
2.2 指事 43
2.2.1 一般指事字 43
旦 43
夫 44
本 45
末 46
2.2.2 特殊指事字 46
一 46
2.3 会意 47
2.3.1 同体会意字 47
林 47
众(衆) 50
2.3.2 异体会意字 51
君 51
看 51
尖 52
尜 52
伐 53
牧 53
采 54
初 54
囚 54
宿 55
葬 56
委 56
2.3.3 会意字和合文 57
招财进宝 58
字号 58
食全食美 60
招聘 60
2.4 形声 61
2.4.1 形声字意义和形旁意义的关系 62
2.4.2 形声字读音和声旁读音的关系 63
2.4.3 形声字形旁和声旁的位置关系 64
2.4.4 一般形声字 65
镜(鏡) 65
吧 66
群 67
狗 68
2.4.5 强化形声字 70
趾 70
暮 70
齿(齒) 71
鼻 72
2.4.6 声旁有示源作用的形声字 73
嫁 73
嗅 73
溢 73
仙 74
簇 74
停 75
姓 75
娶 77
胞 78
2.5 汉字的构形与解析 80
2.5.1 假借字 80
豆 80
斤 82
其 82
它 83
2.5.2 不能随意拆分汉字 84
章 85
2.5.3 不能随意解说汉字 85
丫 87
第三章 字体的演变 88
3.1 甲骨文 88
卜 90
兆 90
龟(龜) 91
3.2 金文 92
金 93
钟(鐘) 94
3.3 小篆 95
3.4 隶书 100
3.5 楷书 102
3.6 草书 103
3.7 行书 103
第四章 汉字的三要素 107
4.1 汉字的形 108
4.1.1 形近字 108
问—间 108
乌—鸟 108
王—玉 109
日—曰 110
由—甲 110
又—叉 111
尺—尽 111
能—熊 111
平—苹 111
大—爽 111
力—咖 111
4.1.2 同形字 112
米 112
卡 113
4.2 汉字的音 115
4.2.1 同音字 115
4.2.2 多音字 116
4.3 汉字的义 120
4.3.1 一字多义 120
一 120
4.3.2 意义的关联 121
白 121
4.3.3 近义字 122
双—对 122
粮—食 122
人—民 123
肥—胖 123
第五章 汉字的部首 125
5.1 《说文解字》和汉字的部首 125
5.1.1 《说文解字》简介 125
5.1.2 《说文解字》在汉字学方面的贡献 128
5.1.3 《说文解字》的部首 129
5.2 部首和部件 130
5.3 部首的变形 131
5.3.1 部首个别笔画的变形 131
5.3.2 部首整体的变形 132
5.4 部首对于汉字学习的作用 132
5.4.1 书写单位 132
5.4.2 聚合汉字 133
5.4.3 提示类属 133
5.5 形近部首辨析 134
艹— 134
礻—衤 135
冫—氵 135
日—目 135
白—自 135
口—囗 136
贝(貝)—见(見) 136
皿—血 136
第六章 汉字的书写 137
6.1 书写的重要性 137
6.2 书写时要注意的几个主要方面 138
6.2.1 书写时要注意笔画的走向和顺序 138
6.2.2 书写时要注意笔画之间的聚散关系 138
6.2.3 书写时要注意部件之间的位置关系 138
6.2.4 书写时要注意字形之间的细微差别 139
6.3 书写不规范的严重后果 139
舌 140
6.4 错别字 140
6.4.1 错字和别字 140
6.4.2 导致错别字的几种常见原因 141
6.4.3 成语中常见的错别字 143
第七章 汉字的简化 145
7.1 简化的主要方式 146
7.1.1 同音代替 146
7.1.2 保留部分或轮廓 146
7.1.3 草书楷化 147
7.1.4 符号代替 147
7.1.5 俗字扶正 147
7.1.6 旧瓶新酒 147
7.1.7 类推简化 148
7.2 多字合并 148
谷、穀—谷 148
面、麺—面 149
髒、臓—脏 149
7.3 简化比较成功的字例 149
衆—众 149
滅—灭 150
塵—尘 150
驚—惊 150
筆—笔 150
雲—云 152
7.4 简化值得商榷的字例 153
鳯—凤 153
鷄—鸡 153
7.5 繁简并存的现状 154
7.5.1 使用简化字 155
7.5.2 使用繁体字 156
7.5.3 繁简字并用 157
第八章 避讳对汉字的影响 159
8.1 几种常见的避讳制度 159
8.1.1 避国讳 159
8.1.2 避圣讳 161
8.1.3 避家讳 161
8.1.4 避他讳 161
8.2 文字狱 162
8.2.1 利用汉字的字形做文章 163
8.2.2 利用汉字的字音做文章 163
8.2.3 利用汉字的字义做文章 163
第九章 身边的汉字 165
9.1 歇后语中的谐音字 165
9.2 幽默语中的谐音字 167
9.3 广告语中的谐音字 168
9.4 店铺名称中的谐音字 169
9.5 民俗文化中的谐音字 170
9.6 人名地名中的谐音字 176
9.7 绘形词中的绘形字 177
9.8 寓意巧妙的拆分字 178
9.9 特殊场合的艺术字 179
第十章 汉字的未来 186
主要参考文献 191
附录:字例索引 193
后记 1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