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翦伯赞著
- 出 版 社: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9
- ISBN:9787535563439
- 标注页数:367 页
- PDF页数:385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85 ≥36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历史哲学教程 1
序 1
群众、领袖与历史(再版代序) 6
一、绪论 31
(一)历史科学的任务 31
(二)历史科学之史的发展 37
(三)历史科学的阶级性 49
二、历史发展的合法则性 54
(一)一般性与特殊性之辩证的统一 54
(二)关于历史发展诸阶段的几个问题 58
1.亚细亚的生产方法 59
2.奴隶所有者社会问题 65
3.所谓“商业资本主义社会” 70
(三)历史的“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的发展 73
三、历史的关联性 81
(一)怎样理解历史的关联性 81
(二)历史发展中诸阶段的相续性 86
(三)历史发展之外在诸矛盾及其影响作用 92
(四)客观条件与主观创造之辩证的统一 99
(五)从历史的关联性认识历史之全面的发展 104
四、历史的实践性 108
(一)从神学、玄学到实验主义的批判 108
(二)史的唯物论者怎样认识这一问题 114
(三)作为历史实践前提的人类与自然 117
(四)是经济决定还是“理性”的体现? 123
(五)历史的动因是人类的“意欲”吗? 126
(六)历史哲学之反动的发展——从“道德论”到“暴力论” 129
五、历史的适应性 136
(一)下层基础与上层诸建筑之辩证的统一 136
(二)适应于先阶级社会的经济构成之上层建筑诸形态 142
(三)适应于奴隶所有者社会的经济构成之上层建筑诸形态 145
(四)适应于封建社会的经济构成之上层建筑诸形态 149
(五)适应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构成之上层建筑诸形态 167
(六)适应于目前伟大的历史变革时代之上层建筑诸形态 170
六、关于中国社会形势发展史问题 177
(一)中国社会形势发展史问题之提出及其展开 177
(二)社会形势的发展与历史的飞跃性 180
(三)“历史的怀疑主义者”与中国的古史 186
(四)对中国历史形势发展之各种不同的见解及其批判 195
1.胡适、顾颉刚等的见解及其批判 196
2.陶希圣的见解及其批判 196
3.李季的见解及其批判 202
4.郭沫若的见解及其批判 205
5.吕振羽的见解及其批判 207
6.佐野袈裟美的见解及其批判 209
7.留下来的几个问题与我的见解 211
附录 218
校勘后记 218
附记 220
史料与史学 223
略论中国文献学上的史料 223
一、导言 223
二、正史 226
三、正史以外的诸史 235
四、史部以外的群书——经、子、集 245
五、四部以外的各种文字记录 259
略论搜集史料的方法 262
一、史料与方法 262
二、史料探源与目录学 263
三、史料择别与辨伪学 265
四、史料辨证与考据学 272
五、史料的搜集整理与统计学、逻辑学及唯物辩证法 276
论司马迁的历史学 284
一、司马迁的传略 284
二、司马迁的历史方法一——纪传体的开创 292
三、司马迁的历史方法二——纪传体的活用 301
四、司马迁的历史批判——“太史公曰” 308
五、余论——史料的搜集编制及其历史观 317
论刘知几的历史学 324
一、刘知几的传略 324
二、刘知几的著作、思想及其历史观 329
三、刘知几论中国历史学各流派 336
四、刘知几论纪传体的各部门 340
五、刘知几论历史学方法 349
六、刘知几论历史学文献 358
七、余论 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