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汽车工程手册  2  环境与安全篇
  • 作 者:日本自动车技术会编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64028923
  • 标注页数:160 页
  • PDF页数:174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74 ≥16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汽车相关的背景与发展趋势 1

1.1 概述 1

1.2 汽车的环境问题 1

1.2.1 大气污染 2

1.2.2 地球暖化 3

1.2.3 再循环问题 4

1.3 汽车交通安全问题 4

1.3.1 交通事故的现状 5

1.3.2 通用安全技术 5

1.3.3 先进安全技术 5

1.3.4 今后的对策 6

1.4 汽车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6

第2章 环境和能源 8

2.1 概述 8

2.2 城市环境问题 8

2.2.1 大气污染 8

2.2.2 噪声 14

2.2.3 热岛现象 15

2.3 地球环境问题 16

2.3.1 地球暖化 16

2.3.2 臭氧层破坏 21

2.3.3 酸雨 22

2.4 资源与废弃物问题 22

2.4.1 汽车再利用对策 22

2.4.2 降低环境负担物质的对策 25

2.5 能源问题 26

2.5.1 汽车能源 26

2.5.2 能源需求的增加 27

2.5.3 原油价格的波动 28

2.5.4 石油资源枯竭的担忧 28

2.5.5 CO2排放对地球暖化的影响 29

2.6 环境能源技术的未来展望 30

2.6.1 汽车技术 30

2.6.2 代用燃料制造技术 30

2.6.3 环境与能源对策及展望 32

参考文献 32

第3章 电动车 35

3.1 概述 35

3.1.1 环境问题与ZEV法 36

3.1.2 电动车的分类及现状 37

3.2 电动车 39

3.2.1 电动车的结构和主要系统 39

3.2.2 电动车的性能 44

3.3 混合动力车 44

3.3.1 概述 44

3.3.2 混合动力车的分类 45

3.3.3 混合动力车的主要技术 48

3.3.4 混合动力车的性能试验 49

3.4 燃料电池车 51

3.4.1 燃料电池车的结构和主要系统 51

3.4.2 燃料电池的性能试验 53

3.4.3 氢气站 55

3.4.4 今后的课题 56

3.5 标准与法规 56

3.6 电动车辆的未来 58

3.6.1 电动车辆技术的进化(在车轮内安装电动机) 58

3.6.2 利用公共小型电动车 58

3.6.3 可再生能源时代 58

3.6.4 电驱动技术的未来 59

参考文献 59

第4章 燃料与润滑油 61

4.1 概述 61

4.2 汽车燃料种类和性能对比 61

4.2.1 汽油 63

4.2.2 柴油 68

4.2.3 液化石油气(LPG) 70

4.2.4 其他燃料(CNG,合成燃料,生物燃料) 71

4.2.5 燃料与环境 74

4.3 汽车用润滑油对环境的影响 77

4.3.1 发动机润滑油的作用及标准的演变 78

4.3.2 低油耗发动机润滑油技术 79

4.3.3 改善发动机润滑油降低排放 80

4.3.4 自动变速器油(ATF) 81

参考文献 82

第5章 安全技术 84

5.1 概述 84

5.1.1 建立安全汽车社会的观点 84

5.1.2 制造安全汽车的观点 85

5.1.3 主动安全、被动安全、预碰撞安全 85

5.2 交通事故概述 86

5.3 事故调查和分析 87

5.3.1 调查体制 87

5.3.2 事故分析 89

参考文献 91

第6章 碰撞安全技术 92

6.1 概论 92

6.2 碰撞安全基础 93

6.2.1 法规与新车评价规程(NCAP)的历史 93

6.2.2 碰撞基础理论 96

6.2.3 乘员保护的基础理论 98

6.3 碰撞试验等的评价方法 101

6.3.1 人体耐受性 101

6.3.2 假人(Dummy) 104

6.3.3 人体模型 106

6.3.4 实车碰撞试验 106

6.3.5 台车试验 108

6.3.6 部件试验 109

6.3.7 模拟技术 110

6.4 碰撞安全结构和装备 111

6.4.1 车身 111

6.4.2 座椅安全带和座椅 112

6.4.3 安全气囊(前面碰撞用) 116

6.4.4 侧面碰撞乘员保护装置(缓冲垫及侧气囊) 119

6.4.5 其他安全装备 120

6.5 预碰撞安全 121

6.5.1 概述 121

6.5.2 现状 121

6.5.3 未来的期待 121

参考文献 122

第7章 主动安全技术 124

7.1 概述 124

7.1.1 事故预防 124

7.1.2 事故回避技术 126

7.2 向驾驶员提供信息的支援系统[3] 128

7.2.1 放电前照灯 128

7.2.2 AFS(Adaptive Front Lighting System自适应前照明系统) 128

7.2.3 更快、更正确的信息显示(LED标志灯) 129

7.2.4 使用红外线的暗视系统电灯 130

7.2.5 驾驶支援系统[1] 130

7.2.6 车辆导航的进展与安全技术[5] 131

7.3 对驾驶员的行驶性能的支援技术[6] 131

7.3.1 制动控制 131

7.3.2 侧向运动的底盘控制[7] 133

7.4 ASV[8] 133

7.5 将来的展望[9] 133

7.5.1 预防安全的软件(“如何使用其技术”之意——译者)的滞后 133

7.5.2 因人而异(Tailor Made)的驾驶支援 133

7.5.3 从交通安全到交通安心 134

7.5.4 交通安全的全球化 134

7.5.5 事故死亡和重伤者数为零为目标的措施 134

参考文献 134

第8章 道路交通与智能交通系统ITS 136

8.1 概述 136

8.1.1 ITS的定义 137

8.1.2 环境问题 140

8.1.3 安全问题 142

8.2 汽车的智能化技术 145

8.2.1 ACC(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 146

8.2.2 LKAS(车道保持辅助系统) 146

8.2.3 辅助停车入位系统 147

8.3 信息化技术 147

8.3.1 汽车导航系统 147

8.3.2 车载通信系统 148

8.4 基于ITS的未来汽车 150

8.4.1 路车通信系统 150

8.4.2 车车通信 151

8.4.3 通信应用系统小结 151

参考文献 152

第9章 标准与法规 152

9.1 概述 153

9.2 主要国家的汽车法规体系 153

9.2.1 日本的法规体系 153

9.2.2 欧洲的法规体系 154

9.2.3 美国的法规体系 154

9.2.4 其他国家的法规体系 154

9.3 环保标准和法规 155

9.4 主要国家的环保法规概要 155

9.4.1 日本的环保法规 155

9.4.2 欧洲的环保法规 156

9.4.3 美国的环保法规 157

9.5 安全标准与法规 157

9.5.1 安全法规概要 157

9.5.2 1958年协定及1998年协定 158

9.6 主要国家的安全法规概要 159

9.6.1 日本的安全法规 159

9.6.2 欧洲的安全法规 160

9.6.3 美国的安全法规 160

参考文献 160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