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气候变化与人口安全pdf电子书下载 > 天文地球
气候变化与人口安全
  • 作 者:米红,周伟,马鹏媛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12311
  • 标注页数:264 页
  • PDF页数:279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79 ≥26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前言 1

第一部分 气候变化约束下的人口城市化与能源消费 3

第一章 绪论 3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3

1.1.1 研究背景 3

1.1.2 研究意义 5

1.2 文献综述 6

1.2.1 “人口—经济—能源—环境”研究 6

1.2.2 城市化与工业化研究 9

1.2.3 城市化与工业化对能源消费影响的研究 11

1.2.4 对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责任的研究 12

1.3 基本概念界定 15

1.4 数据来源 16

1.5 方法、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17

1.5.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7

1.5.2 研究技术路线 18

1.5.3 创新点 20

第二章 城市化、工业化及对能源消费的影响 22

2.1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系统动力学 22

2.1.1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的Keyfitz模型 22

2.1.2 人口迁移的重力模型 25

2.1.3 迁移模型的修正 25

2.1.4 对城乡人口自然增长的Monte Carlo仿真 30

2.1.5 对未来城市化水平的预测 35

2.1.6 对仿真模型的进一步讨论 38

2.2 中国工业化进程分析 39

2.2.1 工业化的一般规律——钱纳里模式 39

2.2.2 中国的工业化特征 41

2.3 中国工业化与城市化存在的问题 43

2.4 城市化、工业化对能源消费和碳排放的提升作用 48

2.5 城市化进程对碳排放的抑制作用 52

2.5.1 城市化促进集中供热,比分散供热节能 52

2.5.2 城市化缩短交通距离,提高公共交通利用率 53

2.5.3 城市化降低生育率,减少总人口,从而减少碳排放 54

2.5.4 城市化促进人口结构转变,老龄化降低能源消费及碳排放 54

第三章 “人口—经济—能源—CO2排放”的系统研究 55

3.1 “人口—经济—能源—CO2排放”系统仿真的情景分析 56

3.1.1 情景分析原理 56

3.1.2 情景分析的设定 58

3.2 参考模型 61

3.2.1 DICE模型 61

3.2.2 FREE模型 62

3.2.3 MARKAL-MACRO模型 63

3.3 “经济—能源—碳排放”的系统动力学 64

3.3.1 经济子系统 64

3.3.2 能源需求子系统 65

3.3.3 能源供应子系统 66

3.3.4 能源价格子系统 67

3.3.5 能源政策子系统 68

3.3.6 碳排放子系统 69

3.4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71

3.4.1 主要仿真结果 71

3.4.2 对仿真结果的进一步分析 74

第四章 中国二氧化碳减排的国际责任 78

4.1 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的国际比较 78

4.1.1 累计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比较 79

4.1.2 人均二氧化碳排放的国际比较 80

4.1.3 排放强度的国际比较 81

4.1.4 排放阶段的国际比较 82

4.2 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水平相关性的国际比较 85

4.3 出口产品中的“虚拟能”与“虚拟碳” 88

4.3.1 “虚拟能”的测算 88

4.3.2 “虚拟碳”的测算 90

4.3.3 “虚拟能”与“虚拟碳”的计算结果分析 90

4.3.4 结构优化下的“虚拟能”与“虚拟碳” 94

4.4 中国碳减排的国家政策 96

4.4.1 强化节能战略 96

4.4.2 发展清洁能源对碳减排影响深远 97

4.4.3 持续增加森林碳汇能力 97

第五章 生态环境及气候变化对能源消费的约束 98

5.1 能源消费与环境污染约束 98

5.1.1 能源消费产生的污染问题 98

5.1.2 能源开采、加工、运输过程中的环境问题 101

5.2 气候变化对能源消费的约束 103

5.3 多目标决策的“可能—满意度(P-S)”方法 104

5.3.1 “可能—满意度(P-S)”方法原理 104

5.3.2 “可能—满意度”算法 105

5.4 碳排放的多目标决策(P-S方法) 109

5.4.1 从能源消费角度推算碳排放峰值的可能—满意度 109

5.4.2 从人均碳排放及排放强度推算可能—满意度 114

5.4.3 碳排放可能—满意度的优化分析 118

第二部分 “人口—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约束下的适度人口研究 125

第六章 国内外适度人口容量研究综述 125

6.1 国外现代适度人口研究综述 125

6.1.1 索维的适度人口理论 126

6.1.2 赫茨勒的适度人口理论 127

6.1.3 其他学者观点 127

6.2 国内适度人口容量研究综述 128

6.2.1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传统的适度人口理论 129

6.2.2 可持续发展的适度人口理论 130

6.3 我国目前适度人口研究现状 130

6.3.1 早期适度人口理论 131

6.3.2 现代适度人口理论 131

6.3.3 可持续适度人口理论 132

6.4 我国人口容量研究常用定量算法 132

6.4.1 生态足迹法 132

6.4.2 可能—满意度算法 133

6.4.3 其他算法 134

第七章 多区域人口评测暨城市群人口容量实证研究 135

7.1 我国城市化发展现状 135

7.1.1 城市群的概念 136

7.1.2 城市群的基本特征 137

7.1.3 城市群的不同分类 138

7.1.4 我国目前城市群发展现状 138

7.2 实证研究城市群选取说明 141

7.2.1 京津唐城市群概况 142

7.2.2 山东半岛城市群概况 143

7.3 区域适度人口实证研究 145

7.3.1 指标体系的建立 145

7.3.2 城市人口评测实例——以天津市为例 146

7.3.3 对于城市人口评测结果的综合分析 153

第三部分 区域人口可持续发展案例研究 157

第八章 低碳转型背景下浙江的人口发展研究 157

8.1 浙江省人口现状 157

8.1.1 总人口情况 157

8.1.2 人口素质分析 158

8.1.3 人口城乡分布 161

8.1.4 人口分布与生产力布局 165

8.2 浙江省适度人口研究以及适度城乡人口研究(常住人口口径) 169

8.2.1 多维度浙江省适度人口 169

8.2.2 多层次界定浙江省适度人口 169

8.2.3 P-S可能—满意度指标体系构建 171

8.2.4 P-S法在浙江省适度人口容量预测的运用 174

8.2.5 指标数据拟合 175

8.3 省外迁入人口的测算 186

8.3.1 人口迁移模型 186

8.3.2 迁入人口预测 188

8.3.3 预测结果分析 189

8.3.4 研究结论 191

8.4 统筹城乡人口发展的问题及对策 192

8.4.1 统筹城乡人口发展的问题 192

8.4.2 统筹城乡人口发展的对策 195

8.5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开发研究 201

8.5.1 浙江省的能源消费及碳排放特征 201

8.5.2 低碳经济与新能源开发 207

8.5.3 浙江省发展新能源的SWOT分析 212

8.5.4 浙江省发展新能源的技术特征 216

8.5.5 浙江省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设计 223

第九章 总结与展望 232

9.1 主要结论 232

9.2 建议 234

9.3 展望 235

附录 237

参考文献 251

后记 264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