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研究
  • 作 者:李佳著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8078436
  • 标注页数:203 页
  • PDF页数:199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99 ≥20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导论 1

一、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1

二、已有研究成果的综述 3

三、研究范畴的界定 8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14

第一章 近代中国大学通识教育课程的形成与发展 15

第一节 大学通识教育思想及课程的渊源与主要流派 16

一、中国通识教育思想与通识课程的渊源 18

二、德国教育中关于通识教育思想的渊源 19

三、美国大学通识教育的发展 24

四、对近代中国通识教育影响较大的主要流派 29

第二节 通识教育的萌发(1862—1911) 33

一、通才教育的提出 33

二、“中体西用”的通识教育雏形:唐文治与交通大学 38

三、通识教育课程的发端 39

第三节 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1912—1928) 42

一、通识教育的培养目标:养成硕学闳材 42

二、美国大学通识教育模式的导入:郭秉文与东南大学 46

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的初步形成 48

第四节 通识教育课程发展的黄金期(1929—1949) 50

一、关于通识教育的探索与《大学一解》的产生 50

二、西方通识教育中国化的努力:竺可桢与浙江大学 53

三、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发展的黄金期 57

第二章 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通识课程实践 63

第一节 从京师大学堂到北京大学 64

第二节 蔡元培的通识教育理念 67

一、通识教育的目标:培养四育新人 69

二、通识教育的实施基础:学术分离与文理融通 72

三、通识教育的理念保障:学术自由与兼容并包 75

四、通识教育的制度保障:重视师资与教授治校 77

第三节 北京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以北大中文系为个案 80

一、学分制和选科制相结合的通识教育课程制度 81

二、共同必修科目和共同选修科目的不断调整与充实 84

三、若干有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 88

第三章 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通识课程实践 91

第一节 从留美预备学校到清华大学 91

一、历史沿革的背景 91

二、大学理念所体现的通识教育精神 95

第二节 潘光旦与梅贻琦的通识教育思想 100

一、潘光旦的通识教育思想 100

二、梅贻琦的通识教育思想 103

第三节 清华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 114

一、四个阶段的发展 114

二、对通识教育的质疑以及师生们的坚守 133

第四节 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外语教学 138

一、通识教育的移植性与重视外语的必然性 138

二、通识教育体系中的公共外语课程 140

三、通识教育视野下的公共外语课程 142

四、外语系的通识教育 145

第四章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通识课程实践 150

第一节 南开大学的通识教育理念与通识课程实践 151

一、严修、张伯苓与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私立大学 151

二、南开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 156

第二节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理念 162

一、蒋梦麟:对北大通识教育思想的延续和发展 162

二、潘光旦与梅贻琦通识教育思想的发展 166

三、南开、北大、清华三校的比较及对西南联大的影响 169

第三节 西南联大的通识教育课程 175

一、背景 175

二、西南联大教师的整体特点 177

三、西南联大通识教育课程的特点 182

结语 189

参考文献 194

后记 202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