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倪梁康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214056269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8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作者的话 1
导论:现象学运动的基本意涵 1
第一节 “现象学”的基本含义 3
第二节 现象学的直接直观与本质明察 6
第三节 现象学操作的具体步骤 8
第四节 现象学:在逻辑学与心理学之间 9
第五节 现象学:在实证主义与形而上学之间 10
第六节 现象学:在思辨哲学与诗化哲学之间 12
第七节 现象学:在现象主义与本体主义之间 14
第八节 现象学对中国学术的可能意义 16
第一章 感受的现象学:从胡塞尔到舍勒 21
第一节 从意向体验到意向感受 23
第二节 感受行为的意向性问题 25
第三节 感受行为的非意向性问题 29
第四节 对感受行为的另一种分析 33
第五节 对奠基关系的另一种理解 36
第二章 道德意识的三个来源 41
第一节 三个来源的区分与伦理学的定位 42
第二节 根据三个来源的划分来考察伦理思想史 44
第三节 三种来源的道德意识之基本内涵 47
第四节 区分道德意识三种来源的实际意义 54
第五节 尾声 56
第三章 道德本能与道德判断 60
第一节 概念的描述定义 60
第二节 道德本能 61
第三节 自然主义伦理学的基础 64
第四节 道德和语言的平行性 67
第五节 道德生活的双重依据 69
第六节 道德奠基关系 70
第四章 从伪善现象看个体伦理与社会伦理的分离 73
第一节 对“伪善”的一种理解 73
第二节 对“伪善”的另一种理解 74
第三节 历史上的“伪善”现象 75
第四节 “伪善”的一般定义 76
第五节 个体内在伦理与社会外在伦理 77
第六节 伪善产生的基本前提 79
第七节 人之为善的根本 80
第八节 总结 82
第五章 良知:在“自知”与“共知”之间——欧洲哲学中“良知”概念的结构内涵与历史发展 84
第一节 引子:苏格拉底的“δαιμονιον” 84
第二节 良知作为善意 86
第三节 良知作为知识或意识 88
第四节 良知作为共知 93
第五节 良知作为自知 97
第六节 良知:在共知与自知之间 101
第七节 尾声:真理与多数的问题 107
第六章 聆听“灵异”,还是聆听“上帝”?——以苏格拉底与亚伯拉罕案例为文本的经典解释 111
第一节 引子 111
第二节 “灵异”作为内心的神旨 114
第三节 “上帝”作为外在的主宰 118
第四节 结语 123
第七章 “全球伦理”的基础:同情之心的现象学分析 125
第一节 作为全球伦理共识的金规则 126
第二节 儒家视野中作为金规则前提的同情心 128
第三节 西方视野中作为原本道德意识的同情 131
第四节 个体道德和社会道德的区分 133
第五节 从个体良知到全球伦理的转变 136
第八章 道德能力的先天与后天:羞恶之心的现象学分析 139
第一节 引论:羞愧作为道德问题 139
第二节 两种对羞愧的划分方式 140
第三节 羞愧的先天性 141
第四节 羞愧的后天性 143
第五节 先天形式与后天质料 144
第六节 羞愧的个体性和社会性 145
第七节 生理羞感与心灵羞感 147
第八节 几种羞感划分之间的关系 148
第九节 羞感作为良知 150
第十节 小结:三个结论 151
第九章 崇敬与虔敬:恭敬之心的现象学分析 152
第一节 语言学的解释 153
第二节 思想史的回顾 156
第三节 现象学的分析 158
第四节 关于良知与知识关系的思考 163
第十章 “伦常明察”作为现象学的方法支持:是非之心的现象学分析 166
第一节 “伦常明察”与“明智” 167
第二节 “伦常明察”与“义务意识” 174
第三节 “伦常明察”与“良知” 179
第四节 总结 188
主要参考文献 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