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比较教育研究  路径与方法
  • 作 者:(英)贝磊,(英)梅森,(南非)鲍勃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市:北京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301178539
  • 标注页数:368 页
  • PDF页数:389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2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89 ≥368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导论 1

某些历史观点 1

新世纪透视 5

贝磊和托马斯立方体 6

本书的特点 8

第一篇 方向 15

第一章 比较教育的行为者与目的 13

不同行为者,不同目的 13

政策制定者与比较教育 14

国际机构与比较教育 20

学者与比较教育 30

结论 32

第二章 比较教育中的量化与质性研究 34

教育领域中的量化与质性研究方法 34

关于识字的量化与质性研究 39

结论 50

第三章 经验在比较教育研究中的地位 52

比较教育研究的客观性 53

比较教育研究的主观性 55

范式和多样性 61

结论 66

第二篇 比较单位 71

第四章 地域比较 71

比较教育研究的一般路径和工具 72

贝磊和托马斯比较教育分析框架 75

地理实体作为分析单位 77

结论:地域比较分析的方法论 99

第五章 教育制度比较 103

熟悉的路径,松散的运用 103

定义和确认教育制度 105

为什么比较教育制度? 106

一组例子:中国的教育制度 107

另一组例子:英国的教育制度 115

结论 117

第六章 历史比较 121

时间 121

比较教育的历史方法 123

教育的历史 125

主要理论视角 128

现代历史分析的特点 129

比较历史时期的策略 132

进行历史时期比较时要面对的问题 133

结论 136

第七章 文化比较 137

对文化的解释和描述 141

对教育的跨文化比较 149

结论:跨文化比较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159

第八章 价值观比较 162

A组:根据研究规模、范围和复杂程度选取的研究案例 163

B组:关于价值观共性与差异的研究案例 167

C组:质性研究方法案例的比较 170

讨论与总结 172

第九章 教育成绩比较 177

比较教育成绩的原因 177

成绩测量的程序 178

对哪些学生进行学业成绩比较? 183

对学业成绩的水平和公平性的比较 185

结论 196

第十章 教育政策比较 197

变革中的国际政策环境 197

理解政策:两种视角 199

教育政策比较:使用和滥用 205

结论 213

第十一章 课程比较 215

课程的特性 216

课程比较的方法 220

课程比较的研究方法 224

结论 228

第十二章 教育组织比较 230

比较教育组织的目的 230

比较目的的可选择视角 231

文化和跨文化的比较路径 232

研究方法与问题:一种跨文化路径 240

跨文化研究路径的前景、发展方向和优势 242

第十三章 学习方法比较 244

本人研究之旅 245

对学习策略相关性的比较 247

亚洲学习者悖论 252

对教学的看法:中国人的视角 253

结论 255

第十四章 教学创新比较 257

教育变革、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的研究 258

SITES M2:一项关于教学创新的国际比较研究 259

比较教学实践的方法 261

对运用ICT进行教学创新的比较 264

勾勒教学创新的特征 270

结论 273

第三篇 结论 277

第十五章 学术探究与比较教育领域 277

部落的界定与领地的描绘 278

教育、比较教育与其他研究领域之间的关系 280

比较教育的方法论与关注焦点 284

研究的“地貌变迁” 288

结论 291

第十六章 不同的模式、不同的重点和不同的洞见 294

比较教育研究的模式 294

比较教育研究的重点 301

比较教育研究的洞见 304

参考文献 307

英汉译名对照表 353

译后记 364

购买PDF格式(12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