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地域文化与汉末魏晋文学演进
  • 作 者:宋展云著
  • 出 版 社: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20114011
  • 标注页数:245 页
  • PDF页数:258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58 ≥245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1

一 选题来源及其意义 1

二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5

三 汉魏六朝地域文化与文学研究述评 7

第一章 汉末文化中心迁移与文风演变 19

第一节 汉末文化中心迁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19

一 文化中心迁移与地域文人群体的崛起 20

二 中原文化复兴与汉末文化风尚的转变 25

三 汉末文化中心迁移对文学的影响 33

第二节 汝颍文化兴起与汉魏之际文风演变 41

一 “汝颍固多奇士”——汝颍士人群体的崛起及其成因 42

二 从“婞直之风”到“任情自适”——汝颍文化与汉末士风的演变 46

三 从“齐气”到“逸气”——汝颍习气对汉魏之际文风的影响 52

第三节 汉末荆州流寓士人学术文化与文学考论 55

一 “士之避乱荆州者,皆海内之俊杰也”——流寓士人与荆州文化的繁荣 55

二 “不循旧辙,多张新帜”——荆州学风与士风 60

三 “遭乱流寓,自伤情多”——“悲而不壮”的荆州文风 64

四 “荆州荒残,人物殚尽”——流寓士人的离散及其影响 70

第二章 三国吴蜀文化传统与文学发展 74

第一节 孙吴文化与文学发展 75

一 汉魏时期吴地文化的发展 76

二 孙吴文学活动述论 81

三 孙吴文学之特色 86

第二节 蜀汉文化与文学发展 91

一 汉魏时期巴蜀文化述论 92

二 蜀汉文士的文质之争 97

三 蜀汉文学之特点 100

第三章 西晋南北文化交流与洛中文坛兴盛 109

第一节 三国归晋与洛中文坛兴起 110

一 西晋初年的文化政策与文学发展 110

二 从《思旧赋》到《三都赋》——洛下文人心态的变迁 114

三 张华与南北文学交流 119

第二节 “二陆”入洛与南北文学交流 126

一 南人群体的形成及其文学活动 126

二 南北文人交流与太康文学中兴 131

三 陆机诗文中的南北意象特点及其成因 138

第四章 东晋文学地域分布与文学嬗变 149

第一节 东晋初期建康政局与中兴文学主题的兴衰 150

一 “东朝济济,远近属心”——东晋初期建康政局及过江士人心态 150

二 “揄扬风流,亦彼时之汉武”——中兴文学主题之表现 153

三 “长揖当途人,去来山林客”——从中兴到游仙 159

第二节 会稽侨寓士族与山水玄言诗的兴盛 163

一 “入则谈说属文”——会稽玄谈中心的形成 164

二 “即顺理自泰”——“逍遥”新义与会稽侨寓士族闲适心态 167

三 “以玄对山水”——清虚简淡的兰亭诗境 173

四 “出处同归”——会稽侨寓士族离散与兰亭文学的消退 185

第三节 江州隐逸文化与晋宋之际文风的演变 188

一 “怀仁山林,隐居求志”——江州隐士群体的形成 188

二 “遗世弃荣”——江州隐士的隐逸心态及其成因 192

三 清俊脱俗、安贫乐道——江州隐士群体及其文学创作 197

四 江州隐逸文学与晋宋之际文风的演变 207

结语 从地域文化视角看魏晋文学演进 212

一 汉晋地域文化差异与文学之关系 213

二 汉晋文化中心的迁移及其对文学的影响 217

三 汉晋文化交流与南北文风的融合 220

参考文献 222

附录 汉末魏晋文士地域分布及其著述统计 236

后记 244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