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民国时期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研究
  • 作 者:李红惠著
  • 出 版 社:北京:商务印书馆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100153270
  • 标注页数:386 页
  • PDF页数:400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2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00 ≥386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前言 1

第一章 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引入 11

第一节 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早期历史 11

一、学术休假制度溯源 11

二、国外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早期状况 14

第二节 学术休假制度引入国立大学的背景 19

一、学术休假制度引入国立大学的思想前提 19

二、学术休假制度引入国立大学的制度基础 23

三、学术休假制度引入国立大学的中间桥梁 27

四、国立大学实行学术休假制度的内在需要 35

第三节 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之始末 43

一、国立大学的数量统计 43

二、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之肇始 52

三、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之赓续 60

第二章 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制定 69

第一节 学术休假制度的制定目的 69

第二节 学术休假制度的制定主体 75

一、评议会 75

二、校务会议 85

第三节 学术休假制度的文本形态 90

一、外在形态 92

二、内部结构 94

第四节 学术休假制度的基本内容 97

一、活动目标 98

二、申请对象 102

三、先期服务年限 105

四、时间限度 109

五、补偿标准 112

六、返校服务要求 117

七、计划与报告要求 120

八、人数限额 123

第五节 学术休假申请核准程序 127

一、申请 128

二、受理 130

三、批准 132

四、评价 134

第三章 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实施 137

第一节 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运行环境 138

一、政治环境 138

二、经济环境 143

三、涉外环境 152

四、教育环境 154

第二节 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实践概况 166

一、国立大学出资的学术休假 166

二、国外组织资助的学术休假 171

三、中央政府资助的学术休假 182

第四章 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案例管窥 199

第一节 北京大学的学术休假制度 199

一、北京大学的历史使命与组织环境 199

二、北京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历史沿革 214

三、教师、校长与学术休假制度的生成 223

四、北京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运用 230

第二节 清华大学的学术休假制度 246

一、清华大学的历史使命与组织环境 246

二、清华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历史沿革 258

三、教师、校长与学术休假制度的生成 269

四、清华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运用 276

第五章 国立大学学术休假制度的历史审思 301

第一节 学术休假制度建立的动因 301

一、学术本位的理念驱使 301

二、教师主导的联合推动 303

三、富有远见的校长支持 305

四、大学相关制度的激发 307

第二节 学术休假制度功能实现的要件 309

一、安全和平的社会环境 310

二、充裕稳定的办学经费 311

三、高薪以养学的年薪制 313

四、合理设计的休假制度 313

五、教师合理流动的机制 316

六、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 317

第三节 学术休假制度的认同机理 319

一、学术本位为价值导向 320

二、利益契合为逻辑基础 324

三、充电释放为作用机理 327

结语 333

第一节 结论 333

一、学术休假制度的产生是学术专业化和学术为尊的结果 333

二、学术休假制度是一种激励教师流动的教师发展制度 336

三、学术休假制度的实施以经费可承受与不影响课业为基本原则 337

四、学术休假制度功能的实现需要多种条件的支持 338

第二节 讨论 339

一、学术休假的性质:福利还是投资? 340

二、学术休假的方式:充电还是释放? 342

三、学术休假的地点:国内还是国外? 346

四、学术休假的任务:教学还是科研? 349

参考文献 353

一、原始档案 353

二、报刊 353

三、资料集、著作 361

四、研究论文 371

五、外文资料 377

六、网络资料 380

后记 383

购买PDF格式(12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