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文官保举与晚清政治变革
  • 作 者:肖宗志著
  • 出 版 社:成都:巴蜀书社
  • 出版年份:2016
  • ISBN:9787553106991
  • 标注页数:393 页
  • PDF页数:401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2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01 ≥39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1

一 制度与制度变迁 1

二 保举制度的源流、变迁及其基本特征 8

三 课题研究诸方面 34

第一章 清代文官保举的规制及其运行 43

第一节 清代保举制的功能与作用 44

一 清代保举制的功能 45

二 清代保举制的作用 57

第二节 保举制的分类 63

一 非制度化保举规定 64

二 制度化保举规定 71

第三节 保举的制度规定 92

一 循例保举的规定 92

二 违例保举的规定 101

第四节 清代保举制的运行及其特点 112

一 清代保举制的运行 112

二 清代保举制的特征 130

第二章 晚清政治变动与文官保举的新变化及新特点 138

第一节 晚清政治的变动及其特征 139

一 晚清政治事务的变动 141

二 晚清政治事务变动的特点 160

第二节 晚清保举制的因变及其根本原因 163

一 晚清保举制度的因变 164

二 晚清保举制因变的根本原因 175

第三节 晚清文官保举的主要弊端和基本特点 182

一 晚清文官保举的主要弊端 183

二 晚清文官保举的基本特点 190

第三章 文官保举对晚清政治的多重影响 206

第一节 晚清保举对晚清政治的客观结果 207

一 推动晚清权力结构的变化 207

二 官僚阶层中满族与汉族民族成分结构变化 219

三 正途人员的选补仕途受阻 224

第二节 文官保举对晚清政治的积极效应 227

一 保举得人而勉强渡过政治危机 229

二 通过保举得人而政治稍稍得以治理 237

三 破格保举推动相对优秀的官员相对快的选补 242

四 保举制的任用利益吸引并造就了一些专业性人才 253

第三节 晚清保举的消极作用 260

一 “名器”贬值或“扫地” 261

二 保举泛滥使晚清官场呈整体性堵塞之势 263

三 导致吏治败坏和官场风气不良 268

四 保举制度和保举行为促进利益集团的形成 277

第四章 晚清文官保举制度的变革及其结局 282

第一节 保举制的存废兴革之议 283

一 废保举制之议 283

二 存保举制之议 285

三 变革保举制之议 290

第二节 以保举限制为重点的制度变革 297

一 咸丰、同治朝对保举的限制性规定 297

二 光绪、宣统朝对保举的限制性规定 315

第三节 晚清保举制度变革的结局 327

一 晚清保举改革的实效及其原因 328

二 晚清保举改革对清季官制整体性改革的推动 341

三 晚清保举改革的主要经验教训 345

第五章 晚清文官保举与中国传统社会 352

第一节 晚清保举是中国传统社会特性的反映 354

一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重身份的等级社会 354

二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讲人情的关系社会 357

三 中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公德不昌的“私”社会 359

第二节 晚清保举彰显出中国传统政治的特点 363

一 得才与中国传统政治 364

二 人治与中国传统政治 368

第三节 中国传统政治不能自救 371

一 保举制度是体制内和少数人选用少数人的制度 373

二 民主选举和民主监督才是最广泛和最有效的制度 375

主要参考文献 379

一 历史典籍、资料汇编、文集、全集、笔记、日记 379

二 档案、报刊、杂志 383

三 著作、论文、未刊硕博论文 385

后记 392

购买PDF格式(12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