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郑季良著
- 出 版 社: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09655047
- 标注页数:211 页
- PDF页数:221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21 ≥211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1绪论 1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3 研究内容 10
1.4 研究方法 12
2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理论分析 14
2.1 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动因和模型 14
2.2 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9
2.3 建立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理论体系的必要性 27
小结 29
3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模式研究 30
3.1 钢铁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30
3.2 火电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35
3.3 水泥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37
3.4 铜产业及有色金属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39
3.5 化工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分析 45
3.6 碳捕捉与封存技术的发展 47
小结 48
4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进程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9
4.1 高耗能产业能源消耗演变 49
4.2 高耗能产业能耗强度和“三废”排放强度的演变分析 53
4.3 高耗能产业“三废”排放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0
小结 70
5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效应评价研究 71
5.1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评价思路 71
5.2 子系统有序度分析 72
5.3 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效应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3
5.4 综合权重确定 74
5.5 协同度评价模型 74
5.6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效应评价 75
5.7 高耗能产业间复合系统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效应的比较分析 80
5.8 高耗能产业间复合系统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子系统有序度比较分析 82
5.9 高耗能产业间复合系统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的协同度比较分析 86
5.10 计入碳排放因素的高耗能产业节能减排协同效应演变分析 87
小结 97
6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效应的调控仿真研究 100
6.1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系统结构和动力学特征 100
6.2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构建 103
6.3 高耗能产业群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发展效应的调控仿真研究 120
6.4 综合效益的调控和效应分析 128
小结 130
7云南省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分析 132
7.1 云南高耗能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32
7.2 云南高耗能产业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及成因 137
7.3 云南省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139
7.4 云南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相关性分析 144
7.5 云南省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发展SWOT分析 150
7.6 云南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战略和路径分析 154
7.7 云南省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主要任务 158
7.8 云南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措施 169
7.9 云南高耗能产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的成效 173
小结 182
8高耗能企业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协同发展案例研究 183
8.1 高耗能企业经济—能源—环境系统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84
8.2 高耗能企业经济—能源—环境系统协同度评价模型构建 186
8.3 宝钢案例分析 187
小结 193
9结论与展望 195
9.1 结论 195
9.2 创新点 200
9.3 展望 201
参考文献 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