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与评价研究
  • 作 者:闫长斌,吴伟功,王贵军,李文雅著
  • 出 版 社: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7
  • ISBN:9787534988561
  • 标注页数:180 页
  • PDF页数:190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90 ≥18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概论 1

1.1 引言 1

1.2 课题来源与研究意义 4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5

1.3.1 地下洞室围岩质量分级方法 5

1.3.2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方法 10

1.3.3 岩体质量智能分级方法 13

1.3.4 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存在的问题与发展趋势 16

1.4 主要研究内容与关键技术路线 17

1.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18

1.6 研究成果的工程应用情况与推广前景分析 20

1.6.1 研究成果在某大型水利枢纽工程中的应用情况 20

1.6.2 研究成果推广应用前景分析 21

1.7 小结 21

第2章 层状岩体结构类型划分方案及其工程应用 22

2.1 引言 22

2.2 层状岩体结构类型划分现状 23

2.3 层状岩体结构类型划分方案(标准) 28

2.4 层状岩体结构类型划分方案及其工程应用 29

2.4.1 地层岩性 29

2.4.2 地质构造与结构面特征 30

2.4.3 层状岩体结构面间距统计情况 32

2.4.4 层状岩体结构类型划分方案 34

2.5 小结 37

第3章 近水平层状岩体结构特征对岩体质量分级的影响 38

3.1 引言 38

3.2 层状岩体结构对岩体质量分级指标的影响 39

3.3 层状岩体中的各向异性问题 41

3.3.1 层状岩体强度的各向异性特征 41

3.3.2 层状岩体变形的各向异性特征 42

3.4 层状岩体中的层间剪切带问题 42

3.5 坝址区层状岩体结构发育特征 44

3.5.1 地层岩性特征 44

3.5.2 相变与层间剪切带问题 47

3.5.3 节理裂隙与地下水发育规律 50

3.5.4 各向异性或横观各向同性问题 52

3.6 近水平层状岩体质量分级的几个问题 54

3.7 小结 55

第4章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失稳机制研究 56

4.1 引言 56

4.2 层间剪切带对层状复合岩体稳定性影响的作用机制 57

4.2.1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系统力学模型 57

4.2.2 层间剪切带对层状复合岩体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分析 58

4.3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失稳突变理论模型 60

4.4 层间剪切带引起层状复合岩体变形破坏的演化过程 64

4.5 小结 66

第5章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研究 67

5.1 引言 67

5.2 坝址区层间剪切带发育特征 68

5.2.1 坝址区层间剪切带的勘察方法与空间分布规律 69

5.2.2 坝址区层间剪切带的抗剪强度参数取值 72

5.3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岩体质量分级评价方法 75

5.3.1 有关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对层间剪切带的考虑 75

5.3.2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评价指标 76

5.3.3 含层间剪切带的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评价方法 77

5.4 层状复合岩体质量分级修正BQ法的有效性验证 80

5.4.1 工程地质条件 80

5.4.2 考虑层间剪切带影响的层状岩体质量分级结果 81

5.4.3 修正的BQ法与其他分级方法的比较 81

5.5 小结 84

第6章 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初步分级研究 85

6.1 引言 85

6.2 岩体质量分级基本方法 86

6.2.1 南非地质力学RMR分级法 86

6.2.2 岩体质量指标Q系统分级法 88

6.2.3 《工程岩体分级标准》BQ分级法 91

6.2.4 《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HC分级法 93

6.3 岩体质量分级考虑因素 93

6.3.1 分级因素的选取原则 94

6.3.2 分级指标的定性描述与定量划分 94

6.3.3 分级指标权重的分配 96

6.4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初步研究 97

6.4.1 坝址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特征 97

6.4.2 坝基岩体结构分类 97

6.4.3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因素与指标 98

6.4.4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初步结果 100

6.5 地下洞室围岩质量分级初步研究 101

6.5.1 洞室围岩质量分级方法 101

6.5.2 洞室围岩质量分级指标 101

6.5.3 洞室围岩质量初步分级的几种方案 102

6.5.4 主要建筑物洞室围岩质量初步分级结果与评价 105

6.5.5 四种岩体质量分级方法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105

6.6 小结 110

第7章 改进的距离判别-层次分析法及其在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中的应用 111

7.1 引言 111

7.2 距离判别法基本原理 114

7.2.1 马氏距离判别法 114

7.2.2 判别准则的有效性评价 116

7.3 距离判别法存在的不足及其改进 117

7.3.1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加权距离判别法 117

7.3.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加权距离判别法 119

7.4 基于改进的距离判别-层次分析法的岩体质量分级 123

7.4.1 岩体质量分级指标的选择与级别划分的确定 123

7.4.2 改进的距离判别-层次分析法的岩体质量分级步骤 124

7.4.3 改进的距离判别-层次分析法岩体质量分级模型 124

7.4.4 改进的距离判别-层次分析法模型的有效性检验 127

7.5 改进的距离判别-层次分析法在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中的应用 130

7.5.1 近水平层状岩体质量分级指标体系 130

7.5.2 近水平层状岩体质量等级划分 132

7.5.3 基于改进的层次分析的指标体系权重确定 132

7.5.4 层状岩体质量分级的改进的距离判别-层次分析法模型及检验 134

7.6 小结 138

第8章 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评价体系与工程实践 139

8.1 引言 139

8.1.1 层状岩体质量分级的影响因素 139

8.1.2 层状岩体质量分级的主要原则 140

8.2 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体系 141

8.2.1 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指标体系 141

8.2.2 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方法体系 146

8.3 基于层状岩体质量分级方法的岩体力学参数与支护措施 149

8.4 近水平复杂层状岩体质量分级的工程实践 153

8.4.1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 153

8.4.2 洞室围岩质量分级 154

8.4.3 岩体力学参数建议值与支护措施 163

8.5 小结 164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165

9.1 结论 165

9.2 建议 167

参考文献 169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