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司法鉴定  诉讼专门性问题的展开
  • 作 者:刘振红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62056898
  • 标注页数:365 页
  • PDF页数:391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2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91 ≥365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何谓诉讼专门性问题 1

第一节 诉讼专门性问题的内涵 1

一、用语特殊性及指称普遍性 1

二、关于诉讼专门性问题的现有研究 10

三、心理学、哲学关于问题研究的启示 14

四、对诉讼专门性问题的多角度解读 23

第二节 诉讼专门性问题的属性 35

一、基于语境的考察 35

二、基于语义的考察 38

三、基于语用的考察 41

四、基于科技的考察 48

第三节 诉讼专门性问题的特征 57

一、存在的相对性 57

二、表现的多样性 60

三、解答的生成性 63

第四节 相关概念之比较 66

一、案件中的疑难问题 66

二、技术侦查措施 68

三、司法鉴定 69

四、科学证据 72

第二章 诉讼专门性问题的类型 75

第一节 法律文本中的专门性问题 75

一、实体法文本之于诉讼专门性问题 77

二、诉讼法文本之于诉讼专门性问题 83

三、证据法文本之于诉讼专门性问题 86

第二节 诉讼专门性问题的理论分类 90

一、以解答手段为标准的划分 91

二、以解答机构为标准的划分 94

三、以评判依据为标准的划分 97

四、以事故为标准的划分 100

第三节 鉴定型专门性问题 100

一、确定鉴定型专门性问题的法律依据 101

二、鉴定型专门性问题的具体种类 102

三、解答鉴定型专门性问题的基本原理 107

第三章 诉讼专门性问题的历史沿革 110

第一节 16世纪前的诉讼专门性问题 110

一、古希腊科学与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 111

二、古罗马科学与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 113

三、古代中国科学与诉讼中的专门性问题 116

四、古代科技与诉讼专门性问题之间的关系 121

第二节 16~18世纪的诉讼专门性问题 126

一、近代科学在解答诉讼专门性问题方面的突破 127

二、近代科学在解答诉讼专门性问题方面的特点 130

三、法学界对科学解答诉讼专门性问题的态度:欢迎 133

第三节 19世纪以来的诉讼专门性问题 136

一、科学社会化时代的到来 137

二、科学社会化对诉讼专门性问题的影响 138

三、19世纪的法律界对科学解答诉讼专门性问题的态度:怀疑 145

四、20世纪以来,法学界对科学解答诉讼专门性问题的态度:制度规制 149

第四章 诉讼专门性问题的提出 153

第一节 关于“提问”的概述 154

一、作为分析框架的“提问” 154

二、从问题类型看“提问” 157

三、“提问”的不可避免及制约条件 158

第二节 刑事诉讼中的“提问” 163

一、“提问”理念 163

二、“提问”原则 165

三、“提问”主体 169

第三节 民事诉讼中的“提问” 176

一、当事人主义与“提问” 177

二、职权主义与“提问” 180

三、“提问”与诉讼程序的选择适用 184

第五章 诉讼专门性问题的评价 189

第一节 关于“评价”的概述 190

一、评价的含义及其必要性 190

二、评价内容 194

三、评价标准 197

四、评价主体 200

五、评价类型 202

第二节 我国刑诉专门性问题评价制度之检讨 207

一、强制评价缺失 208

二、任意评价不当 216

三、控辩失衡严重 222

第六章 诉讼专门性问题的解答 229

第一节 解答诉讼专门性问题的原则 230

一、确立解答原则的立足点 231

二、科学性原则 233

三、中立性原则 236

四、必要性原则 240

五、公益性原则 242

第二节 诉讼专门性问题解答主体的比较考察 244

一、英美法系下的专家证人 245

二、大陆法系下的鉴定人 250

三、作为解答主体的个人与解答机构之间的关系 252

第三节 我国诉讼专门性问题解答制度之审视 255

一、围绕科学性原则,进一步改革鉴定管理制度 255

二、围绕公益性原则,适度发挥社会鉴定机构的作用 263

三、围绕中立性原则,完善侦查机关内设鉴定机构 270

四、围绕必要性原则,妥当使用鉴定外的其他解答措施 279

第七章 诉讼专门性问题的认定 288

第一节 诉讼专门性问题认定难的理论解读 288

一、经验命题:诉讼专门性问题难认定 288

二、共性原因:事实认定不易 290

三、特殊原因:认定诉讼专门性问题的特有困难 296

第二节 诉讼专门性问题认定制度的比较考察 302

一、举证制度 302

二、质证制度 305

三、认证制度 315

第三节 我国刑事诉讼专门性问题的认定制度 327

一、审查认定鉴定意见的证据规则 328

二、庭前会议制度 333

三、鉴定人、有专门知识人出庭制度 338

四、司法技术辅助部门审查制度 346

五、专家陪审员制度 353

六、结语:理论与制度的背离与契合 356

参考文献 357

购买PDF格式(12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