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胡信国,王殿龙,戴长松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122219145
- 标注页数:164 页
- PDF页数:173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73 ≥16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概论 1
1.1 铅碳电池的结构原理和性能特点 3
1.1.1 铅碳电池的结构原理 3
1.1.2 铅碳电池的性能特点 8
1.2 铅碳电池的市场 12
1.2.1 混合电动汽车市场 12
1.2.2 风光电储能市场 17
1.3 铅碳电池的发展状况 22
1.3.1 国外发展状况 22
1.3.2 国内发展状况 28
参考文献 32
第2章 铅碳电池的负极 34
2.1 概述 35
2.2 铅碳电池的负极板栅 37
2.2.1 重力浇铸Pb-Ca系列合金板栅 37
2.2.2 连铸连轧纯铅或铅锡合金板栅 38
2.2.3 轻型负极板栅 40
2.3 铅碳电池的负极活性物质 42
2.3.1 铅碳负极的其他添加剂 43
2.3.2 铅碳电池的碳材料 45
2.4 碳材料对负极活性物质结构的影响 51
2.4.1 活性炭对负极活性物质结构的影响 51
2.4.2 炭黑对负极活性物质结构的影响 52
2.4.3 石墨对负极活性物质结构的影响 53
2.4.4 碳材料与BaSO4共同作用对活性物质结构的影响 54
2.4.5 碳材料与木素共同作用对活性物质结构的影响 57
2.4.6 碳材料影响活性物质结构的规律 58
2.5 铅碳负极的性能 59
2.5.1 铅碳负极的HRPSoC循环性能 59
2.5.2 铅碳负极的充电接受能力和放电倍率(功率特性) 80
2.5.3 铅碳负极的容量特性 83
2.6 铅碳负极中碳材料的作用机理 87
2.6.1 双电层电容作用 87
2.6.2 改善电极导电性 88
2.6.3 降低铅沉积的过电势 90
2.6.4 减小硫酸铅含量和尺寸 92
2.6.5 改变海绵铅的形貌、增加电极比表面积 94
2.6.6 减小极板孔径 95
2.6.7 碳材料、硫酸钡、木素对负极充电过程的综合作用 96
2.6.8 负极中加入碳材料的不利影响 97
2.7 铅碳负极析氢与抑制析氢添加剂 97
2.7.1 不同碳材料和铅碳负极的析氢行为 97
2.7.2 抑制碳材料析氢的添加剂 100
2.7.3 添加抑制析氢添加剂铅碳负极的HRPSoC循环性能 101
2.7.4 抑制析氢添加剂对铅碳负极活性物质比容量的影响 102
2.7.5 板栅合金对负极析氢的影响 103
2.8 铅碳电池的充电截止电压 104
2.9 铅碳负极在HRPSoC循环中的电极反应机理 105
2.9.1 铅碳负极活性物质/电解液界面的双电层电容充放电机理 106
2.9.2 铅碳负极HRPSoC充放电过程中的电化学和化学反应 107
2.9.3 铅碳负极中电容系统和电化学系统的比较 108
2.9.4 铅碳负极板硫酸盐化的过程 108
参考文献 109
第3章 铅碳电池的正极 111
3.1 概述 112
3.2 正极板栅 112
3.2.1 正极板栅合金材料 112
3.2.2 正极板栅/活性物质界面 116
3.3 正极活性物质 120
3.3.1 正极活性物质二氧化铅 120
3.3.2 正极活性物质结构 121
3.3.3 正极活性物质添加剂 123
3.4 铅碳电池正极表面活性物质软化 128
参考文献 129
第4章 铅碳电池的制造工艺 132
4.1 铅碳电池的制造工艺 133
4.1.1 铅碳电池的制造工艺流程 133
4.1.2 板栅的设计与制造 134
4.1.3 铅粉制造 140
4.1.4 和膏 143
4.1.5 涂板 148
4.1.6 固化和干燥 150
4.1.7 装配 152
4.1.8 内化成 155
4.1.9 分组 158
4.2 铅碳电池的电解液 158
4.2.1 硫酸电解液 158
4.2.2 电解液水损失 160
4.2.3 电解液添加剂 160
4.3 铅碳电池的隔板 161
参考文献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