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全译方法论pdf电子书下载 > 语言文字
全译方法论
  • 作 者:余承法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141618
  • 标注页数:336 页
  • PDF页数:346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46 ≥336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全译概论 1

第一节 全译概述 1

一全译定义 1

二全译原则 4

三全译过程 11

四全译单位 15

第二节 全译方法论概要 19

一方法论及其密切相关的五个概念 19

二全译方法论体系 20

第二章 对译 27

第一节 对译的界定 27

一对译的由来 27

二对译的内涵 28

三对译的外延 32

四对译的价值 35

第二节 对译的原因 36

一原语和译语具有很强的互文性和兼容性 36

二原语和译语之间具有同构的思维顺序和相同的表达顺序 37

三原语和译语内部具有各自相同的思维顺序和表达顺序 38

第三节 对译的类型 39

一词对译 40

二短语对译 42

三小句对译 43

四复句对译 45

五句群对译 47

第三章 增译 49

第一节 增译的界定 49

一增译的由来 49

二增译的内涵 50

第二节 增译的原因 50

一中西文化背景的差异 52

二中西思维方式的差异 53

三汉英语言文字的差异 55

第三节 增译的类型 60

一语素增译 60

二词增译 65

三短语增译 83

四小句增译 88

第四章 减译 93

第一节 减译的界定 93

一减译的由来 93

二减译的定义 94

第二节 减译的原因 95

一减译受经济原则驱动 95

二减译受合作原则支配 96

三减译受冗余理论管控 96

第三节 减译的类型 97

一词减译 98

二短语减译 117

三小句减译 121

四复句减译 127

第五章 移译 129

第一节 移译的界定 129

一移译的由来 129

二移译的内涵 130

第二节 移译的原因 131

一原形移译的原因 131

二有形移译的原因 131

三无形移译的原因 134

第三节 移译的类型 134

一原形移译 134

二有形移译 137

三无形移译 163

第六章 换译 169

第一节 换译的界定 169

一换译的由来 169

二换译的内涵 171

三换译的外延 172

第二节 换译的原因 173

一词类换译的原因 173

二成分换译的原因 176

三句类换译的原因 181

四动静换译的原因 182

五肯否换译的原因 183

六主被换译的原因 186

第三节 换译的类型 189

一词类换译 190

二成分换译 210

三句类换译 237

四动静换译 255

五肯否换译 261

六主被换译 269

第七章 分译 281

第一节 分译的界定 281

一分译的由来 281

二分译的内涵 282

三分译的外延 283

第二节 分译的原因 284

一汉英不同的语言类型及其句法结构的差异 284

二汉民族与英美民族不同的思维模式 285

三逻辑思维转换的规律 285

第三节 分译的类型 286

一词分译 286

二短语分译 290

三小句分译 297

四复句分译 299

第八章 合译 307

第一节 合译的界定 307

一合译的由来 307

二合译的内涵 308

三合译的外延 309

第二节 合译的原因 310

第三节 合译的类型 310

一短语合译 311

二小句合译 316

三复句合译 319

四句群合译 322

第九章 结论 325

第一节 全译七法的单用 325

一全译七法的相互关系 325

二全译七法单独运用的倾向性 326

三全译七法组合能力的差异性 327

第二节 全译七法的合用 328

一全译七法合用的总体情况 328

二全译七法合用的具体情况 329

参考文献 331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