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宏观审慎监管研究与实践
  • 作 者:廖岷,孙涛,丛阳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3636162
  • 标注页数:328 页
  • PDF页数:346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46 ≥328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导论 1

第一节 背景 3

第二节 理论研究综述 5

一、对系统性风险的理论研究分析 5

二、对宏观审慎监管的理论研究分析 11

三、国内有关系统性风险和宏观审慎监管的研究 16

四、现有研究和实践述评 18

第三节 逻辑架构与主要创新 19

一、逻辑架构 19

二、主要创新 20

国际篇 25

第二章 金融系统性风险概述 25

第一节 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定义 27

第二节 系统性风险监管的目标 30

第三节 系统性风险的发展阶段和监测重点 32

第四节 系统性风险的识别和评估方法 34

一、综合监测宏观经济指标和金融机构财务指标 35

二、监测金融机构财务指标 36

三、监测市场指标 38

四、领先指标和同步指标 39

五、从系统工程视角监测系统性风险 40

第五节 小结 42

第三章 宏观审慎监管概述 43

第一节 宏观审慎监管的发展及其定义 46

一、宏观审慎监管概念的起源与发展 46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定义 50

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设置与案例研究 53

一、宏观审慎监管机构的权力和职责 53

二、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设置的主要模式 56

三、影响一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机构设置模式的因素 60

四、设计宏观审慎监管机构设置模式的原则 61

五、案例研究 63

第三节 宏观审慎监管工具与案例研究 71

一、宏观审慎监管工具的分类 71

二、宏观审慎监管的主要工具 73

三、案例研究 83

第四节 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研究 95

一、关于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性的实证分析 96

二、提高宏观审慎监管有效性的国际经验 99

第五节 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协调 101

一、宏观审慎监管的国际协调 102

二、缺乏国际协调可能产生的负面效应 105

第六节 新常态下对系统性风险防范的挑战 107

一、2007—2008年金融危机后全球金融与经济失衡情况无好转 108

二、全球影子银行规模仍持续上升 110

三、跨境风险处置并无实质性进展 111

四、国际监管分割情况持续存在 111

五、新监管政策对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非预期效果更严重 112

第七节 小结 114

第四章 宏观审慎监管与其他政策的协调 117

第一节 宏观审慎监管与其他政策协调的理论依据 119

一、维护金融稳定的政策框架 119

二、经济金融政策的相互协调 120

三、宏观审慎监管与其他经济政策的关系图 121

第二节 宏观审慎监管与货币政策的协调 122

一、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的差别 123

二、宏观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的联系 124

第三节 宏观审慎监管与微观审慎监管政策的协调 131

一、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差别 131

二、宏观审慎监管和微观审慎监管的关系 136

第四节 宏观审慎监管与资本流动管理的协调 141

一、资本流动管理的政策工具种类和选择 142

二、宏观审慎监管和资本流动管理政策的关系 146

三、美联储退出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监管应对 147

第五节 宏观审慎监管与财政政策等其他经济政策的协调 150

一、财政政策与产业政策 150

二、金融行业的竞争政策 153

三、危机管理 154

第六节 小结 155

中国篇 161

第五章 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研究 161

第一节 中国系统性风险的监测识别 164

一、方法的选择 164

二、中国金融稳定图的构建 165

三、结果评估 168

第二节 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可能来源 171

一、集中度 172

二、关联性 180

三、流动性 182

第三节 中国金融系统性风险的触发条件 185

一、经济增长率短期内迅速下降 186

二、官方基准利率短期内急剧攀升 186

三、全国房地产市场短期内量价大幅下调 187

四、相关政策建议 192

第四节 小结 194

第六章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工具有效性分析 197

第一节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总体情况 199

一、中国金融稳定框架和审慎监管 199

二、中国宏观审慎工具运用总体情况 203

第二节 时间维度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204

一、个人住房贷款价值比(LTV)要求 204

二、差别准备金动态调整机制 205

三、动态拨备 206

四、逆周期资本监管 208

五、其他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208

第三节 跨部门维度宏观审慎政策工具 213

一、加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监管 213

二、风险隔离政策 215

三、对金融机构之间的交易进行限制和规范 218

第四节 宏观审慎政策传导机制 220

一、传导机制视角下的宏观审慎工具分类 220

二、资本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 221

三、流动性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 222

四、资产类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的传导机制 223

五、传导机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 225

第五节 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工具效果实证分析 226

一、实证方法 226

二、实证结果 228

三、结果分析 229

第六节 小结 233

第七章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与其他政策的协同效应研究 235

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基本结论 237

一、多政策协同分析的模型选择 237

二、模型推导 238

三、基本结论 244

第二节 中国宏观审慎监管政策与其他政策协调有效性分析 247

一、中国金融政策协调的有效性分析 247

二、关于金融政策协同的进一步探讨 255

三、宏观审慎监管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的联系 263

第三节 小结 267

第八章 结论和政策建议 269

第一节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272

一、本书的主要结论 272

二、本书的创新性价值 275

三、未来的研究方向 275

第二节 政策建议 276

一、应对金融系统性风险隐患的有关建议 276

二、强化宏观审慎监管效能的有关建议 283

附录 构建中国金融稳定图的模型方法 292

一、计算Z值和转换为排名的方法 292

二、综合指标构建表 296

参考文献 299

附录一 317

附录二 318

后记 327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