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汉语句法的类型转变pdf电子书下载 > 语言文字
汉语句法的类型转变
  • 作 者:(法)徐丹(XUDNA)著;沈家煊,完权导读
  • 出 版 社: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0082481
  • 标注页数:259 页
  • PDF页数:287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0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87 ≥259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导言 1

第一章 从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词序和词序演变 3

1.0 概说 3

1.1 上古汉语的词序 5

1.1.1 名词作宾语 5

1.1.2 代词作宾语 8

1.1.3 否定+宾动>否定+动宾(“之知”与“知之”) 15

1.1.4 讨论 18

1.2 宾动结构和动宾结构 19

1.2.1 “名词词组+以”和“以+名词词组” 20

1.2.2 “是+动词”和“动词+是” 22

1.2.3 上古汉语和上古汉语后期的“是以”和“以是” 24

1.2.4 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的对比 27

1.2.5 传世文献及后世注释文本的对比 30

1.2.6 “是”的演变:从指示代词到系词 31

1.3 前置词与后置词 35

1.3.1 “於/于”在“地点词+於/于”里的地位 36

1.3.2 “中”在“中+地点词”里的地位 38

1.3.2.1 “名词[+时间]+中”和“中+名词[+时间]” 38

1.3.2.2 “名词[+地点]+中”和“中+名词[+地点]” 41

1.4 趋向动词的语序 43

1.4.1 趋向动词及其语法化 45

1.4.2 去+名词[+地点]:“离开某地”>“去某地” 48

1.4.3 “東去”和“向東去” 51

1.4.4 “?、去”和动词的体 54

1.5 暂时的结论 60

第二章 上古汉语里动词的指向 62

2.0 概说 62

2.1 语音与形态方面的证据 63

2.2 词序的作用 68

2.3 “於”标记动词时的指向 76

2.3.1 “於”、“于”的来源 77

2.3.2 “於”的功用 81

2.3.3 “於”的隐与现 85

2.3.4 从音位学的角度讨论 96

2.3.5 初步解释 97

2.4 被动标记 98

2.4.1 “施受同辞” 98

2.4.2 一个句式,两个指向 102

2.4.3 被动句的形成 108

2.5 结论 110

第三章 上古汉语的使动结构 112

3.0 概说 112

3.1 上古汉语中不同手段的并存 113

3.1.1 上古汉语中语音和形态表示使动 113

3.1.2 词汇表示使动 117

3.1.3 句法表示使动 120

3.2 比较“使”和“令” 124

3.3 比较“使”和“讓/叫” 129

3.4 动词“使”的语法化 133

3.5 与使动相关的新兴句式(“把”字句和“被”字句) 138

3.5.1 使动与“把”字句 139

3.5.2 使动与“被”字句 141

3.6 结论 145

第四章 补语结构的形成 146

4.0 概说 146

4.1 前人的论述 147

4.2 现代汉语“动词1+动词2”的分布 150

4.2.1 出现在“动词1”位置的动词 151

4.2.2 不能出现在“动词1”位置的动词 152

4.2.3 “动词1”的句法及语义限制 154

4.2.4 出现在“动词2”位置的动词 156

4.3 上古汉语里的单音节动词和两个单音节动词连用 157

4.4 “动词2”的语义特征对动补结构形成的影响 161

4.4.1 汉代时“动词2”的语义特征 161

4.4.2 中古汉语时期“动词2”的语义特征 169

4.5 “动词1+宾语+动词2”句式 172

4.6 谈“破” 174

4.6.1 “破+名词”与“名词+破” 174

4.6.2 “破”的重新分析:从动词到形容词 179

4.6.3 “动词1+动词2”中“破”的句法位置 181

4.6.4 现代汉语动补结构里的“破” 186

4.7 结论 187

第五章 上古汉语里的否定式 189

5.0 概说 189

5.1 上古汉语里的否定系统 191

5.1.1 p/f系列的否定式 191

5.1.2 m/w系列的否定式 196

5.2 否定系统的简化 204

5.3 比较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無”替代“亡” 206

5.4 “無”与“毋”的合并 216

5.5 “勿”替代“毋” 223

5.6 否定词“莫” 229

5.7 从表达时间到表达情态 231

5.8 从形态的角度讨论问题 234

结论 239

附录:中国历史纪年简表 242

参考文献 243

例句来源 255

索引 257

购买PDF格式(10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