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对话”语境中的钱钟书文学批评理论
  • 作 者:陈颖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16136812
  • 标注页数:219 页
  • PDF页数:226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26 ≥219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1

第一编 谈艺之本:钱钟书文学批评的思路与人文根基 7

第一章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思路 7

第一节 探索萌芽:谈文论艺觅“美踪” 7

第二节 深入发展:中西互证探“文心” 12

第三节 圆通成熟:文学文化相互“贯通” 17

第二章 钱钟书变易不居的性情学养 26

第一节 自由无障的痴者之心 27

第二节 丰富深厚的艺术素养 32

第三节 辩证通脱的哲学思想 39

第三章 钱钟书和而不同的学术渊源 48

第一节 浩博厚重的家学“文化群落” 49

第二节 兼重中西的清华“文化群落” 54

第二编 对话之蕴:钱钟书文学批评的特定语境与核心精神 59

第一章 中西“对话”思想之对话 59

第一节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对话”精神 59

第二节 西方哲学中的“对话”思想资源 62

第三节 “对话”学理的中西同构 64

第二章 钱氏“对话”的多重内蕴 67

第一节 基本精神:“通观一体” 68

第二节 核心原则:“和而不同” 71

第三节 中介平台:“他者之镜” 75

第四节 运行机制:“视阈融合” 78

第三章 钱氏“对话”的内在文化诉求 81

第一节 古今相承通变 82

第二节 文化多元互通 84

第三编 文心之探:钱钟书文学批评的理论话语与隐性架构 89

第一章 “通天”之心:钱钟书文学本体批评论 89

第一节 文学与审美:“诗画一律”与“诗画相异” 89

第二节 文学与人心:“文如其人”与“文人不一” 94

第三节 文学与现实:“诗史一家”与“诗史分异” 99

第四节 文学与自然:“摹写自然”与“润饰自然” 104

第二章 “心匠之运”:钱钟书创作规律批评论 107

第一节 主体才能:“才而不学”与“才须学也” 107

第二节 创作动因:“发愤著书”与“不平则鸣” 113

第三节 情感投入:“执情强物”与“物我情契” 118

第四节 灵感揭秘:“应感之会”与“神秘经验” 123

第五节 物化难度:“得心之难”与“应手之难” 130

第三章 “文字之妙”:钱钟书文学文本批评论 135

第一节 语言痛苦:“言不尽意”与“言可尽意” 135

第二节 文体区异:“文各有体”与“文无定体” 141

第三节 文本层次:“拟象不即”与“取象不离” 147

第四节 文本间性:“蹈迹承响”与“暗与其合” 154

第四章 “出入”之感:钱钟书文学鉴赏批评论 163

第一节 主体素养:“作者能鉴”与“作者不鉴” 164

第二节 读者作用:“诗无达诂”与“文有定价” 168

第三节 鉴赏模式:“涵泳本文”与“通观圆览” 173

第四节 阐释策略:“以反求覆”与“阐释循环” 175

第五节 衡文尺度:“以文为断”与“以人为断” 179

第四编 品性之态:钱钟书文学批评的理论个性与学术贡献 189

第一章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美学品格 189

第一节 人文之蕴:“近取诸身,以文拟人” 190

第二节 游心之趣:“无稽而未尝不经” 193

第三节 求真之品:“不容以一说弊一字” 196

第四节 圆浑之境:“融化百花而自成一味” 199

第二章 钱钟书文学批评的学术贡献 203

第一节 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当代建构意义 203

第二节 对当下学术研究范式的启示意义 207

主要参考文献 212

后记 219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