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当前位置: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目标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 > 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目标思想的历史发展研究
  • 作 者:刘明松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516149218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绪论 1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1

二 本研究的动态综述 2

三 研究方法 7

四 社会建设及社会建设的目标的概念与内涵 7

第一章 马克思恩格斯社会建设目标思想的理论渊源 13

第一节 哲学视阈中的社会建设目标思想 13

一 古希腊和谐思想 13

二 罗马和中世纪时并没有停止对和谐问题的关注和研究 15

第二节 政治学视阈中的社会建设目标思想 16

第三节 经济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目标思想 19

一 马克思对资产阶级和谐经济论的批判 19

二 马克思的经济和谐思想 24

第四节 空想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目标思想 25

一 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提出的历史背景 25

二 空想社会主义社会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 26

三 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想的基本特征 29

四 马克思恩格斯对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超越 31

第二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建设目标思想 35

第一节 市民社会是社会建设的逻辑起点 35

一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分离 36

二 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重新定义 37

三 政治解放在市民社会中的作用 39

四 市民社会与家庭和国家的关系 41

第二节 对未来社会的科学构想 43

一 未来社会和谐的基本理念 43

二 和谐社会的规定性 49

第三节 社会公平和公正是社会建设目标的价值诉求 52

一 社会公平公正建立在物质基础之上 52

二 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公平公正的批判 54

三 纯粹的社会公平公正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够得以实现 58

第四节 社会保障在实现社会建设目标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60

一 社会保障的对象是整个社会成员 61

二 社会保障基金的来源 64

三 社会保障在实现社会公平公正中的重要性 66

第三章 列宁斯大林对马克思社会建设目标思想的发展 69

第一节 构建以社会主义观为核心的社会价值思想 70

一 列宁关于以社会主义观为核心的社会价值思想 70

二 斯大林关于以社会主义观为核心的社会价值思想 74

第二节 构建以教育发展为核心的社会事业思想 77

第三节 构建以组织制度建设为核心的社会管理思想 85

一 列宁的工会制度的发展 85

二 合作社制度的发展 90

三 斯大林对社会组织制度的贡献 95

第四节 构建以国家保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制度 97

一 按劳分配政策是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产品分配的基本政策之一 97

二 列宁认为最好的社会保险形式是国家保险 100

第四章 从工业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 106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业化思想 106

一 中国共产党工业化思想的理论基础 106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将现代化目标定位于工业化 115

第二节 1954年以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120

一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前“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演变 120

二“两步走”发展战略 126

第三节 从“四个现代化”到“中国式的现代化” 129

一“中国式的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与完善 129

二 邓小平“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特色 130

三“三步走”发展战略 136

第五章 从“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38

第一节 时代的变化及“小康社会”的设计 138

一“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 138

二“小康社会”目标思想提出的社会历史条件 140

三 小康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及其在社会建设中的历史地位 142

四 小康社会的价值追求 150

第二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151

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 152

二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及其特点 153

三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深化了对第三步发展战略的认识 156

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追求 158

第三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63

一 深刻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163

二 深刻认识目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有利战略机遇期 164

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取向 166

四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义 167

第六章 构建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目标的重大创新 170

第一节 科学理解和谐社会内涵,树立正确的社会和谐理念 170

一 和谐社会的内涵及其特征阐析 170

二 对社会和谐理念的阐释 179

三 社会和谐凸显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 181

第二节 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及其现实依据 183

一 我国社会建设的现状分析 183

二 构建和谐社会战略目标的提出 186

三 构建和谐社会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内在本质与核心 188

第三节 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路径 190

一 树立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 190

二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民生幸福为最高价值诉求 196

三 明确社会建设的重点领域,积极促进各项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 197

四 社会建设成效的提升建立在解决各种复杂难题的基础上 201

五 实现制度建设的创新,建构促进社会健康发展的新机制 203

第七章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建设目标思想的当代价值 208

第一节 中国转型期社会建设目标的基本原则和价值取向 208

一 社会建设目标发展的历史回顾及其特点 208

二 推进社会建设目标实现的基本原则 213

三 我国转型期社会建设目标的基本价值取向 214

第二节 社会建设目标思想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深化 227

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论述 227

二 丰富和发展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认识 228

第三节 社会建设目标思想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发展 233

一 社会建设目标思想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建设 233

二 实现社会建设目标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 235

三 社会建设目标思想理念对党的宗旨的完善和发展 237

参考文献 239

后记 245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