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宋代经学哲学研究  儒学复兴卷
  • 作 者:向世陵主编;高会霞,杨泽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5
  • ISBN:9787543963900
  • 标注页数:246 页
  • PDF页数:25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53 ≥246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引论 1

第一章 儒家的经学与五经体系 5

一、经与经学之精神 5

(一)经的双重含义 5

(二)经学精神:传承与创新 8

二、孔子与五经 10

(一)经与儒 10

(二)孔子与五经体系 12

第二章 唐宋转型期的社会政治与儒家经学 18

一、中唐以前的礼乐文明 18

二、安史之乱引起的儒学反思 23

(一)天命与天人感应 24

(二)忠孝与心性 28

(三)章句与经义 32

三、唐宋科举制度与经学发展 36

(一)唐代科举制与儒家经学的发展 36

(二)宋代科举改革与经学转向 39

第三章 唐代文化的开放性和创新精神 43

一、唐统治者儒释道三教并重的治国方略 43

二、民族融合与唐代的多元文化 46

三、唐王朝的对外政策和文化交流 48

四、中唐以后儒释道三教互释与融合 50

五、中唐文学革新 62

(一)中唐以前的文学状况 63

(二)中唐文人所面临的政治任务 67

(三)古文运动的变革方式 69

(四)文学变革对经学的影响 72

第四章 文道关系的演进 78

一、从文质半取到文以明道 79

二、师其意不师其辞 85

三、文以载道与作文害道 89

第五章 疑经思潮的萌芽:舍传求经与疑古惑经 105

一、制礼过程中的疑经疑传 105

二、唐代实录史观对经学的影响 112

三、“新《春秋》学”的舍传求经 118

第六章 唐代五经体系的分化和学术转向 128

一、唐代学者对《春秋》经典的新解读 129

(一)经与史不同标准下的《春秋》 129

(二)《春秋》宗旨的回归:微言大义,解释现实 132

(三)由政治向心性的转变:关注性情,革礼之薄 134

(四)从“性情”问题到“理欲”问题的转变 136

二、唐代易学研究的不同路向 138

(一)孔颖达《周易正义》的时代价值 139

(二)柳宗元的佛易相融思想 148

三、《礼经》的转向与《大学》《中庸》篇的独立 156

(一)郑玄礼学改革及影响 156

(二)《礼记》地位的提升和分化 160

(三)唐代学者对《大学》《中庸》篇的挖掘与诠释 161

第七章 新经典的确立及“四书”的雏形 172

一、《论语》的经典化过程 172

(一)《论语》文本特征 172

(二)《论语》地位的变化 174

二、《孟子》的发掘与提升 177

(一)汉唐时期的孟子地位 177

(二)孟子地位的提升 179

(三)尊孟现象的原因分析 183

三、经典取舍标准及“四书”的雏形 186

第八章 经学的哲学导向:超越经典,追寻儒“道” 189

一、以“体用观”为核心的经学之“理”&孔颖达 191

二、超越“周礼”回归“尧舜之道”&啖助 193

三、儒释相融的“大中之道”&柳宗元 196

四、由“治心”引发的“道”&韩愈 200

五、“复性”之道&李翱 202

六、唐代儒家之“道”的发展轨迹 204

第九章 “性”与“道”:性本体意识的萌发 206

一、儒家心性论重心的转变:从外王到内圣 206

(一)人情者,圣王之田也 206

(二)情与礼的紧张 210

(三)情与性关系的变化 213

二、性地位的提升及性本体意识的萌发 219

(一)性的伦理判断:道德理性之善与自然欲望之恶 219

(二)初期典籍中性与(天)道的打通 220

(三)对“性与天道”问题的初步思索 224

三、中唐儒学复兴与新儒学的兴起 226

(一)中唐儒学的“复性”思考 226

(二)新儒学的先声 232

参考文献 237

关键词索引 244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