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洪丕谟艺术论pdf电子书下载 > 艺术
洪丕谟艺术论
  • 作 者:丁建顺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208124622
  • 标注页数:378 页
  • PDF页数:396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2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96 ≥378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洪丕谟的精神世界 1

第一节 人文学者洪丕谟 1

第二节 书法家洪丕谟 4

第三节 作家洪丕谟 11

第四节 诗人洪丕谟 14

第五节 画家洪丕谟 20

上编 书画研究 27

第二章 洪丕谟书法艺术论 27

第一节 引言 27

第二节 洪家与梅调鼎的渊源 27

第三节 洪洁求博士传略 33

第四节 少年洪丕谟 40

第五节 独学苦习之路 47

第六节 与前辈书法家的交往 52

第七节 洪体书法风格的形成 77

第三章 洪体书法的审美特征 88

第一节 引言 88

第二节 洪体书法的字体构成 89

第三节 洪体书法的形式构成 95

第四节 洪丕谟的题签书法 111

第五节 最后的大作 118

第四章 洪丕谟的书法审美取向 122

第一节 引言 122

第二节 洪丕谟的书法创作观 127

第三节 洪丕谟的书法批评观 132

第四节 现代书法与书法创新 135

第五节 视觉感受与笔墨情趣 142

第六节 书法的内涵与表现形式 146

第七节 书法用笔的十大要点 150

第五章 洪丕谟绘画艺术论 158

第一节 沈迈士赠画表深情 158

第二节 朱屺瞻请洪丕谟吃“鱼” 161

第三节 张大壮授洪丕谟果蔬笔墨 165

第四节 洪丕谟记忆中的潘君诺 168

第五节 洪丕谟服膺陆俨少山水 171

第六节 与唐云先生续上旧谊 174

第七节 与沈柔坚相知相交 180

第八节 盛赞程十发人物画 183

第九节 洪丕谟绘画的审美特征 186

中编 诗文研究 197

第六章 洪丕谟的旧体诗创作 197

第一节 熟读唐诗宋词 197

第二节 研习诗词格律 199

第三节 向周炼霞学做旧体诗 201

第四节 旧体诗的创作与赏析 203

第七章 洪丕谟散文艺术论 214

第一节 阅读与体验——积累期的人生片段 214

第二节 在多元化格局中脱颖而出 218

第三节 从边缘到主流 222

第四节 洪丕谟散文的语言特色 228

第五节 与海派散文作家的比较研究 239

第六节 洪丕谟散文创作的审美取向 245

第七节 洪丕谟散文的审美价值 250

第八章 散文题材与体裁的构成 253

第一节 文学散文 253

第二节 哲理散文 257

第三节 学术散文 262

第四节 书画散文 269

第五节 游记散文 272

第六节 美食散文 277

第七节 佛学散文 278

第八节 书评序跋 281

第九节 信札日记 284

第十节 其他散文 288

下编 人文研究 293

第九章 洪丕谟斋室名考释 293

第一节 引言 293

第二节 话雨楼 294

第三节 悼鹡鸰馆 295

第四节 无我相室 297

第五节 汲绠书屋 299

第六节 瓦雷庵 302

第七节 百尺楼 305

第八节 百尺龙窟 310

第九节 新百尺楼 311

第十节 结语 313

第十章 百尺楼常用印考释 314

第一节 洪丕谟与篆刻艺术 314

第二节 百尺楼常用印考释(上) 316

第三节 百尺楼常用印考释(中) 322

第四节 百尺楼常用印考释(下) 327

第十一章论《汲绠书屋约法》的人文意义 331

第一节 家训的“源”与“流” 331

第二节《汲绠书屋约法》的观念特征 332

第三节《汲绠书屋约法》与诸贤家训的对比研究 338

第四节《汲绠书屋约法》的人文意义 350

第十二章 洪丕谟研究成果举要 352

第一节 引言 352

第二节 前辈学者和艺术家的评述 353

第三节 同辈学者和艺术家的评述 357

第四节“洪门”弟子所作的评述 361

第五节“洪门”弟子编写出版的研究成果 363

第六节 其他研究成果 367

第七节 结语 370

参考文献 373

后记 376

购买PDF格式(12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