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新旧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之方法研究  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的三层次比较与评析
  • 作 者:左金隆著
  • 出 版 社:北京: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4
  • ISBN:9787030428752
  • 标注页数:170 页
  • PDF页数:181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181 ≥17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导论 1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1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3

1.2.1 国内文献综述 3

1.2.2 国外文献综述 9

1.2.3 简评 13

1.3 研究思路:基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视角的三层次比较与评析 15

1.4 基本结构、创新与不足 23

1.4.1 基本结构 23

1.4.2 创新与不足 26

第2章 新旧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30

2.1 旧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30

2.1.1 凡勃伦传统的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30

2.1.2 康芒斯传统的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37

2.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概述 41

2.2.1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初创时期 42

2.2.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深入时期 46

第3章 基础层次:经济学技术方法之比较与评析 54

3.1 旧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经济学技术方法 54

3.1.1 凡勃伦传统的分析描述法 54

3.1.2 凡勃伦传统的制度-技术二分法 56

3.1.3 康芒斯传统的参与观察法 59

3.1.4 康芒斯传统的交易范畴分析 61

3.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经济学技术方法 63

3.2.1 前期继承与后期修正的经济人假设 65

3.2.2 标准技术手段——成本收益分析、供求均衡分析 70

3.2.3 交易成本分析 72

3.2.4 案例研究 73

3.3 比较与评析 76

3.3.1 从分析描述法、参与观察法到案例研究:描述工具的继承与发展 76

3.3.2 从制度-技术二分法到经济人假设及标准技术手段:研究范式的转换 81

3.3.3 从交易范畴分析到交易成本分析:分析方法的替代 86

第4章 扩展层次:跨学科综合方法之比较与评析 93

4.1 生物学方法:进化论的引入 93

4.1.1 旧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中的自然选择思想 95

4.1.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中的间断性均衡与获得性遗传思想 97

4.2 法学方法:英美法系理论的体现 99

4.2.1 旧制度经济学:法官造法与“合理价值” 100

4.2.2 新制度经济学:习惯法演变与制度变迁 105

4.3 历史学方法:方法借鉴与历史案例 105

4.3.1 旧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对历史描述法的借鉴 106

4.3.2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关于历史案例的研究 106

4.4 心理学方法:不同学派的应用 107

4.4.1 旧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中的心理学应用 107

4.4.2 认知心理学在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中的应用 111

4.5 比较与评析 114

4.5.1 跨学科综合方法的普遍性:暗喻、类比与方法借鉴 114

4.5.2 跨学科具体应用的特殊性:各学科具体方法的辨析 117

第5章 最高层次:哲学思维方法之比较与评析 121

5.1 有关概念的界定 121

5.1.1 方法论个人主义与方法论整体主义概念的界定 121

5.1.2 建构理性主义与演进理性主义概念的界定 123

5.2 旧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哲学思维方法 125

5.2.1 凡勃伦传统的方法论整体主义视角与演进理性主义立场 125

5.2.2 康芒斯传统的方法论整体主义视角与建构理性主义立场 128

5.3 新制度经济学制度变迁理论的哲学思维方法 131

5.3.1 一以贯之的方法论个体主义视角 131

5.3.2 从建构理性主义到演进理性主义立场的转变 133

5.4 比较与评析 137

5.4.1 从方法论整体主义到方法论个体主义:切入视角转换与各自缺陷 138

5.4.2 演进与建构理性主义立场的并列与转变:部分一致与冲突 141

第6章 总论:继承、创新与启示 146

6.1 继承 146

6.2 创新 147

6.3 启示 149

参考文献 157

后记 169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