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自然辩证法概论pdf电子书下载 > 自然科学
自然辩证法概论
  • 作 者:张功耀著
  • 出 版 社: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0615283
  • 标注页数:196 页
  • PDF页数:208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8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08 ≥196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1

第一节 自然辩证法前史梗概 1

一、摆脱神秘主义的早期探索 1

二、信仰主义哲学对希腊传统的破坏 5

三、经验主义科学观 5

四、理性主义科学观 6

五、机械唯物主义科学观 8

六、康德的科学观 9

七、费希特先验自我哲学的科学观 9

八、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科学观 10

第二节 自然辩证法的形成 12

一、工业文明浪潮对农耕文明的冲击 12

二、科学技术活动的职业化 14

三、旧自然观的终结 15

四、马克思主义科学技术学的基本观点 17

第三节 自然辩证法的学科属性和教学目标 18

一、自然辩证法的学术任务 18

二、自然辩证法的教学目标 20

第一章 当代自然观 23

第一节 自然界的存在 23

一、自然实体与自然现象 24

二、生命世界与非生命世界 26

三、精神现象的自然属性 29

四、人造物对自然界的影响 32

五、野生动植物造物对自然界的影响 32

六、自然界的物质统一性 33

第二节 自然界的演化 33

一、简单性系统演化 34

二、动态系统演化 35

三、复杂性系统及其演化 38

第三节 生态系统观 41

一、生态系统观的起源与发展 41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生态系统观 42

三、生态系统的当前危机 44

四、生态经济模式 45

五、可持续发展战略 48

第二章 科学 50

第一节 科学的划界 50

一、笛卡尔的科学划界 51

二、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划界 52

三、逻辑实证主义的科学划界 54

四、批判理性主义的科学划界 55

第二节 科学的基本特征 57

一、科学的经验基础 57

二、科学理论的逻辑构造 61

三、自洽性准则 64

四、简单性准则 66

五、科学陈述的语言要求 67

第三节 科学的进步 70

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进步模式 70

二、逻辑实证主义的“中国套箱”模式 74

三、批判理性主义的不断革命模式 75

四、历史主义的科学范式变革模式 75

第三章 技术论与工程哲学 79

第一节 技术论基本原理 79

一、技术的形态 79

二、技术的需求 81

三、技术的实现 82

四、技术的产业化 83

五、技术创新 85

第二节 工程哲学基本原理 88

一、工程的定义 89

二、工程本体论 92

三、工程知识论 96

四、工程的道德哲学原理 99

第三节 技术、工程与社会 105

一、技术的异化 105

二、技术产业化的社会后果 106

三、工程进化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108

四、知识分子在社会分层中的地位 109

第四章 科学技术的体系结构 112

第一节 科学技术的社会结构 112

一、科学技术的研究种类 112

二、科学技术的人力资源 115

三、科学技术的社会—经济目标 115

第二节 科学技术的知识结构 116

一、由研究对象决定的知识结构 116

二、由研究专业决定的知识结构 116

三、科学技术的整体性知识结构 117

四、各门科学技术之间的学术相关性 118

第三节 科学技术的理论结构 119

一、科学技术概念及其实体属性 119

二、科学技术命题及其分类 120

第四节 科学技术体系结构的演变 122

一、史前时代的科学技术 122

二、古代的科学技术 123

三、近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 127

四、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及其演化趋势 128

第五章 科学技术方法论 131

第一节 现象与观察 131

一、现象显现的一般原理 132

二、现象描述的科学意义 133

三、现象描述的心理障碍 135

四、悬挂方法 137

第二节 科学实验方法论 139

一、实验的类型及其对真理的追求 140

二、实验结果的解释 142

三、实验的伦理学考量 144

第三节 逻辑思维方法论 145

一、概念的合理性分析 145

二、判断有意义的标准 150

三、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准则 152

四、演绎逻辑的推理价值 154

五、逻辑思维的哲学辩护 154

第四节 数学方法论 156

一、先验境界对真理和美的追求 156

二、数学真理与自然定律 158

三、数学真理疑难 160

第六章 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 165

第一节 科技进步与经济建设 165

一、科技进步与人类基本经济活动 166

二、科技进步与新型工业建设 167

三、科技进步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168

第二节 科技进步与政治文明建设 171

一、科技进步与社会革命 171

二、科学技术对人类政治生活的影响 172

三、科学技术与国家法制建设的科学化 174

第三节 科技进步与精神文明建设 178

一、科学技术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石 178

二、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83

三、科学技术与文化建设 184

四、科学家和工程师的社会垂范作用 186

第四节 提高科学技术工作的有效性 186

一、坚守科学精神 187

二、把握学术前沿 187

三、恪守职业道德 188

四、关于“有所为,有所不为” 191

总复习 192

购买PDF格式(8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