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中国六部门经济最优增长轨道的计算
  • 作 者:张金水著
  • 出 版 社: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302041083
  • 标注页数:318 页
  • PDF页数:328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28 ≥318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导论 1

第一章 消费者需求理论 1

1.1 效用函数及其数学表达式 4

1.2 等效用线或无差异曲线 9

1.3 效用最大法则与需求函数 17

1.4 需求预测 22

1.5 派氏、拉氏与真实物价指数 27

1.6 效用函数与物价指数的关系 32

1.7 多种产品分层归类综合成少数几种产品的方法 41

第二章 生产者供给理论 50

2.1 生产函数及其数学表达式 50

2.2 列昂惕夫静态投入产出模型 56

2.3 列昂惕夫动态投入产出模型 64

2.4 用列昂惕夫动态投入产出模型计算平衡增长率及产出结构 70

2.5 用列昂惕夫动态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产品价格与利润率 77

2.6 冯·纽曼——列昂惕夫线性多部门模型 80

2.7 利润最大法则及供给函数与要素需求函数 87

2.8 使用资本型技术进步、使用劳动型技术进步及中性技术进步 98

第三章 供给与需求的一般均衡分析 109

3.1 瓦尔拉斯一般均衡模型——两种要素、两种消费品的供求平衡方程列写方法 112

3.2 静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两种要素、多种产品的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127

3.3 动态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 137

3.3.1 庇隆——弗罗宾纽斯定理以及列昂惕夫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平衡增长解 138

3.3.2 线性多部门动态经济系统最优增长解及快车道定理 148

3.3.3 非线性多部门动态经济系统的平衡增长解与最优增长解 157

第四章 单部门最优经济增长轨道的求解 162

4.1 中国单部门经济增长模型的构造 162

4.2 工资率的计算方法——中国从业人员潜在平均工资水平的计算与预测 168

4.3 资本回报率及租金的计算方法——中国银行合理利率的计算 172

4.4 没有技术进步时中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的计算与预测 179

4.5 考虑技术进步时中国经济潜在增长速度的计算与预测 183

4.6 美国单部门经济增长模型 191

4.7 单部门经济增长模型小结 196

第五章 中国六部门生产函数的构造 199

5.1 六部门的划分及生产函数构造原理 199

5.2 农业部门生产函数及其参数估计 203

5.3 工业部门生产函数及其参数估计 208

5.4 建筑业部门生产函数及其参数估计 211

5.5 货运邮电业部门生产函数及其参数估计 215

5.6 商业饮食业部门生产函数及其参数估计 217

5.7 非物质生产部门生产函数及其参数估计 220

第六章 多部门非线性动态经济系统最优增长轨道的求解 228

6.1 中国六部门非线性动态经济系统 229

6.2 各种产品合理价格的计算公式 232

6.3.1 用迭代法求解单变量非线性方程的算法 239

6.3 用迭代法求各种产品合理价格的算法 239

6.3.2 用迭代法求解多变量非线性方程组的算法 244

6.3.3 中国六部门合理物价指数的计算方法与计算结果 249

6.4 中国六部门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及最优增长轨道计算结果 257

6.4.1 实物平衡方程与传统列昂惕夫模型的推广 258

6.4.2 非线性动态经济系统最优增长模型 271

6.4.3 中国六部门最优增长轨道计算结果 273

6.4.4 最优轨道上各年度综合物价指数及实际GNP增长率计算结果 280

6.4.5 最优经济增长轨道与实际增长轨道上产出结构的比较 285

6.4.6 最优经济增长轨道上投资结构与就业人口的确定 292

6.5 可计算非线性动态投入产出模型的各种形式——在许许多多种形式中只有一种为传统的列昂惕夫模型 295

结束语 302

习题 304

习题参考答案 308

参考文献 317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