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当前位置: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论 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 > 购买云解压PDF图书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论  从实践到理论的探索
  • 作 者:姚楠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19167
  • 注意:在使用云解压之前,请认真核对实际PDF页数与内容!

在线云解压

价格(点数)

购买连接

说明

转为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在线云解压服务)

云解压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云解压默认都是转为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云解压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云解压均转换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云解压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导言 1

第一章 文学批评原理论 3

第一节 评价文学批评的基础标准 3

一 评价文学批评成果标准的具体构成 3

二 评价文学批评成果标准的内在要素间的关系 8

三 评价文学批评的基础标准与根本标准 9

四 批评失范与评价批评标准的必要性 10

第二节 文学批评的权威问题 10

一 文学批评是否需要权威 11

二 学术权威与其他权威 11

三 文学批评需要什么样的权威 15

四 文学批评权威有何意义 16

五 关于文学批评权威的其他问题 17

第三节 新世纪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需要学术权威 20

一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缺少权威的现状与原因 20

二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需要学术权威 22

三 中国当代文学批评需要什么样的学术权威 23

四 文学批评权威的双重意义 25

五 对文学批评学术权威的正确态度 27

第四节 文学批评的作品论 28

第五节 小说人物形象的评价原则 33

一 文学性与生命性 33

二 逼真性和超越性 36

第六节 省略:文学的一条美学原则 38

第七节 文学评论写作论 40

一 文学评论的本质规定 40

二 文学评论写作四忌 41

三 文学评论写作四要 42

第二章 文学批评现象论 45

第一节 完美批评:炎热和严厉的求全——世纪之交文学批评论之一 45

一 什么是完美批评? 45

二“完美批评”的体现 46

三“完美批评”的主要特征 49

四“完美批评”的反响 51

五对“完美批评”的讨论 53

第二节 酷评:一类反调的文学批评时尚——世纪之交文学批评论之二 56

一“酷评”现象 56

二“酷评”样本 57

三 酷评家 58

四 酷评的特征 59

五 酷评与时尚 62

六“酷评”的双面刃 63

七“酷评”出现的历史必然性 64

八“酷评”的启示 66

第三节 论文学批评中的政治批评——世纪之交文学批评论之三 67

一 政治批评的理论依据 68

二 政治批评的实践形态 69

三 关于政治批评的思考 74

第四节 文学批评:现实的严峻与希望的生长——以2005年的文学批评为例 77

一 批评现象的严峻 78

二 理想的批评 84

三 批评在现实与理想之间的调整 85

四 批评反思的一些启示 86

第五节 批评家不是质量检查员 87

第三章 文学史论 89

第一节“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学科建设 89

一“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学科名称 90

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时限 93

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学科建设 97

第二节 中国当代文学史的历史叙述 104

第三节 中国当代小说史的历史叙述——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例 109

一 小说史叙述的一般原则 110

二 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小说史的宏观问题 112

三 五六十年代小说史叙述的具体问题 113

四 五六十年代小说史叙述的历史框架 114

第四节 中国当代戏曲文学史的历史叙述 117

一 当代性 117

二 戏曲性 118

三 文学性 119

第五节 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三个论题 120

一 文学目的论:“走向世界”到“走向读者” 120

二 文学品格论:适应读者与征服改造读者 122

三 文学标准论:从“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到“社会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125

第六节 当代文学的文学思潮研究问题——兼谈对“文学思潮”定义的思考 127

第七节“文化大革命”时期小说的历史价值 139

一“文革”时期小说的复杂性 140

二“文革”时期小说的历史价值 142

三“文革”时期小说历史价值的具体状态 147

第八节“文化大革命”时期小说的创作队伍 148

第九节“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的新资料 154

第十节 新时期部分军事题材中、短篇小说漫议 159

第十一节 新时期文学批评家的职能转变 164

一“文化大革命时期”文学批评家的主要职能 164

二“新时期”文学批评家的职能 165

三“新世纪”文学批评家职能的调整 166

第十二节21世纪初部分随笔简论 167

一 新世纪初随笔在散文格局中的位置 167

二 新世纪初随笔的分类 169

三 新世纪初随笔的成就和问题 171

第四章 作家作品论 174

第一部分 小说批评 174

第一节 张抗抗“罂粟系列”小说的意象分析 174

第二节 对社会流行病的冷观和热讽——《流行病》读解 181

第三节 一篇有浓度的小说——评《会餐》 185

第四节 人生旅程的一次变向体验——读《中途下车》 188

第五节 论高云览《小城春秋》的创作艺术 190

第六节 评说:“女人不是祸水” 197

第二部分 散文报告文学批评论 198

第七节 李延国报告文学创作个性论 198

一 个性的萌芽——《废墟上站起来的年轻人》 198

二 个性的形成——《在这片国土上》 200

三 个性的成熟——《中国农民大趋势》 201

四 创作个性的总体特征及形成重要因素 203

第八节 张雅文的报告文学三部曲 204

一 题材选择与主体映照 205

二 模式创造与主题深化 205

三 情感投射与理性呼唤 206

第九节 一种特殊人性群落的报告——评《红房子,黑十字》 207

第十节 行走,让历史文化散文生动起来——曾纪鑫散文集《永远的驿站》简评 210

第三部分 戏剧批评论 214

第十一节 对一类灵魂堕落者的艺术审判——谈话剧《叫我一声哥,我会泪如雨下》 214

第十二节“满把主”——一个生动而独特的人物形象——评曹有志 218

第四部分 评论批评论 222

第十三节读《棋王》的两篇评论 222

第十四节 论陈汝惠文学评论的艺术 224

一 陈汝惠的文学艺术观 225

二 陈汝惠对艺术的理解方式 226

三 陈汝惠评论艺术的特点 227

四 陈汝惠文学评论艺术的启示 229

第十五节 学术视野:小说形态的“文革”图景——读《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解读50篇文革小说》 230

第十六节 当代小说研究中模式方法的新成果——再谈《为了忘却的集体记忆》 233

第十七节 关于“文革小说”的概念问题 236

后记 241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