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实物证据鉴真制度研究
  • 作 者:邱爱民编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3011914
  • 标注页数:412 页
  • PDF页数:421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3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21 ≥41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引言 1

一、研究背景 1

二、文献综述 2

三、研究意义 10

四、研究创新 10

五、研究内容概要 12

第一章 实物证据及其可采性基础 15

第一节 实物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15

一、实物证据的概念和特征 15

二、展示性证据及其范围 20

第二节 证据可采性及其基础判断 23

一、证据可采性的含义 23

二、证据可采性的先决判断:证据铺垫 28

第三节 证据的同一性和真实性 32

一、同一认定及其内容扩张 32

二、证据的真实性 36

三、同一性与真实性的证明:鉴真 41

第四节 证据相关性和合法性及与真实性的关系 45

一、证据的相关性及与真实性的关系 45

二、证据的合法性及与真实性的关系 52

第二章 实物证据鉴真的概念和特征 56

第一节 鉴真的语词辨析 56

一、鉴真的英文语词及其不同翻译 56

二、鉴真中文语词的出现及使用 62

三、鉴真语词确立的正当性 65

四、鉴真与辨认的混同与分离 69

第二节 鉴真的概念 73

一、鉴真的英美法认识 73

二、中国学者对鉴真的定义 77

三、笔者对鉴真的界定 80

四、鉴真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84

第三节 鉴真的特征 89

一、鉴真的性质 89

二、鉴真的特征 95

第四节 鉴真与鉴定的关系 103

一、鉴真与鉴定的联系 103

二、鉴真与鉴定的区别 107

第三章 实物证据鉴真的中外立法 113

第一节 英美法系主要国家有关鉴真的立法规定 113

一、美国联邦证据规则中的鉴真规定 113

二、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证据法典中的鉴真规定 118

三、英国证据法中的鉴真规定 122

四、加拿大证据法中的鉴真规定 129

第二节 大陆法系主要国家有关鉴真的立法规定 133

一、德国证据法中的鉴真规定 133

二、法国证据法中的鉴真规定 137

三、日本证据法中的鉴真规定 141

四、俄罗斯证据法中的鉴真规定 143

第三节 我国立法和司法解释中的鉴真规定 147

一、我国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鉴真 147

二、我国民事诉讼法中的证据鉴真 153

三、我国行政诉讼法中的证据鉴真 158

第四节 我国地方性证据规范中的鉴真规定 160

一、台湾地区证据规范中的鉴真规定 160

二、香港特别行政区证据规范中的鉴真规定 165

三、澳门特别行政区证据规范中的鉴真规定 168

四、我国大陆地区各地方性证据规则中的鉴真规定 172

第四章 实物证据鉴真的价值及构建必要性 180

第一节 鉴真制度存在的合理性 181

一、国外学者对证据鉴真重要性的认识 181

二、实物证据鉴真的功能分析 186

三、实物证据鉴真与证据排除规则 191

第二节 鉴真的证据法价值 194

一、认识论与鉴真的求真价值 194

二、程序正义论与鉴真的求善价值 200

第三节 中国建立鉴真制度的必要性 206

一、鉴真缺失及其不良后果 206

二、中国建立证据鉴真制度的障碍 213

三、中国构建证据鉴真制度的必要性论证 218

第四节 中国学者对鉴真制度的构建设想 225

一、显性的构建:传统体制外的重建 225

二、隐性的构建:传统体制内的修补 227

第五章 实物证据鉴真的构成要素 236

第一节 鉴真的主体 236

一、当事人证明责任及其正确理解 236

二、鉴真的主体: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 238

三、鉴真的主体:前置或辅助的相关证人 240

第二节 鉴真的客体 245

一、原始证据及其种类 245

二、示意证据及其类型 250

三、意见证据的物质基础 252

第三节 鉴真的内容 255

一、鉴真的宏观内容:证据属性 255

二、鉴真的微观项目:影响证据属性的环节和行为 259

第四节 鉴真的方法 267

一、旁证鉴真与自我鉴真 267

二、举证鉴真与审证鉴真 282

第五节 鉴真的程序 287

一、庭前鉴真程序:证据交换 287

二、法庭审理中的鉴真程序:举证、质证 293

三、庭后(外)鉴真程序:补证、核实 303

第六章 各类实物证据的具体鉴真 308

第一节 物证的具体鉴真 308

一、物证鉴真的内容 308

二、物证鉴真的方法 318

第二节 书证的具体鉴真 329

一、书证的最佳证据规则 329

二、书证鉴真的内容 335

三、书证鉴真的方法 340

第三节 视听资料(音像证据)的具体鉴真 352

一、视听资料鉴真的内容 353

二、视听资料鉴真的方法 357

第四节 电子证据的具体鉴真 364

一、电子证据鉴真的内容 364

二、电子证据鉴真的方法 371

第五节 勘验、检查或现场笔录的具体鉴真 376

一、勘验、检查或现场笔录鉴真的内容 377

二、勘验、检查或现场笔录鉴真的方法 382

第六节 示意证据的具体鉴真 386

一、示意证据鉴真的内容 386

二、示意证据鉴真的方法 390

结论 394

附录:《刑事诉讼法》再修改关联条文对照 395

参考文献 397

致谢 411

购买PDF格式(13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