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春秋宋学发微pdf电子书下载 > 哲学宗教
春秋宋学发微
  • 作 者:宋鼎宗著
  • 出 版 社:文史哲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6
  • ISBN:
  • 标注页数:340 页
  • PDF页数:35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53 ≥34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导论 1

第二章 春秋宋学之滥觞 11

第一节 汉魏两晋为春秋宋学之始基 11

一、两汉虽名颛家,实相祖述 11

二、董生无传而著,启弃传研经之门 13

三郑玄范宁之兼研三传,实偏主一家 15

1.郑玄康成 15

2.范宁武子 16

四、刘兆、?毓之杂采诸说,以通经义 20

第二节 李唐异儒为春秋宋学之先河 21

一、啖助、赵匡与陆淳 21

1.啖赵陆三子之生平 21

2.啖助之春秋说 22

(一)治春秋当以通经为意 22

(二)通经不必常师 23

3.赵匡、陆淳之发明助说 25

4.啖赵陆三子之影响 26

二、陈商与陈岳 30

1.陈商之立春秋左氏学议 30

2.陈岳之春秋折衷论 31

第三节 结语 32

第三章 两宋春秋名家概述(上) 36

第一节 宋代前期之春秋名家 37

一、孙复 37

二、王皙 40

三、刘敞 42

四、王当 45

五、孙觉 47

六、程颐 50

七、苏辙 53

第二节 宋代中期之春秋名家 55

一、萧楚 55

二、崔子方 58

三、张大亨 59

四、胡安国 62

五、叶梦得 65

六、吕本中 68

七、高闶 70

八、刘朔 73

第四章 两宋春秋名家概述(下) 76

第一节 宋代后期之春秋名家 76

一、朱熹 76

二、陈傅良 79

三、吕祖谦 82

四、章冲 85

五、张洽 86

六、程公说 88

七、洪咨夔 91

八、魏了翁 93

九、戴溪 96

十、李明复 99

十一、黄仲炎 100

十二、李琪 103

十三、赵鹏飞 104

十四、吕大圭 106

十五、黄震 109

十六、王应麟 111

十七、家铉翁 114

十八、陈深 116

第二节 结语 117

第五章 宋儒春秋尊王说 127

第一节 绪言 127

第二节 宋儒春秋尊王之时代背景 129

一、惩唐末五季藩镇之祸 129

二、祖赵氏之家法 131

三、疾臣节之不立 132

四、痛权奸之柄国 133

第三节 宋儒春秋尊王之内涵 134

一、严三纲以申政刑 135

二、惩彊侯以尊天王 141

三、奖忠贞以抑权奸 146

第四节 胡安国「圣人以天自处」说 152

一、「书王不称天——贬」解 156

二、「圣人贬君父」解 157

第五节 结语 159

第六章 宋儒春秋攘夷说 167

第一节 绪说 167

第二节 夷狄不得与中国均 169

第三节 夷狄横暴则威之以刑 172

第四节 夷狄不可以盟誓结 178

第五节 谋及夷狄必败 184

第六节 结语 186

第七章 春秋宋儒之寓作于述 191

第一节 复雠说 191

第二节 自强说 199

第三节 守土说 206

第四节 戒兵说 211

第五节 和议说 215

第六节 结语 221

第八章 春秋宋学之贡献 225

第一节 破汉魏两晋春秋学之理障 225

一、破孔子为汉制法说 225

二、破周公为旧例孔子为新例说 228

三、孔子为万世制法说 234

第二节 涵育民族之正气 236

一民族意识之培育 237

二、天理人欲之辨析 241

第三节 折衷三传以发春秋经世之旨 245

一、立爱好和平之族性 246

二、立人君养民之政体 251

第九章 春秋宋学之影响 263

第一节 尊胡 263

第二节 宗朱 268

第三节 尚左 274

第四节 衍宋 278

第五节 批评 285

第十章 汉宋春秋学之异同 296

第一节 汉学重传,宋儒尊经 296

第二节 汉学详名物,宋儒阐治道 299

第三节 汉儒援俗说入经,宋儒以性理立义 303

第四节 汉儒以春秋断案,宋儒拟春秋笔法 307

第五节 汉儒主刘氏,宋儒尚赵家 310

第六节 汉学信古而宋儒疑经 313

第七节 结语 316

第十一章 结论 320

重要参考书目 327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