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赵吉平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1
- ISBN:9787117150200
- 标注页数:305 页
- PDF页数:321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21 ≥305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绪论 1
第一章 经络腧穴总论 4
第一节 经络总论 4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4
(一)十二经脉 5
(二)奇经八脉 9
(三)十五络脉 10
(四)十二经别 11
(五)十二经筋 12
(六)十二皮部 13
二、经络的标本、根结、气街、四海 13
(一)标本 13
(二)根结 14
(三)气街 15
(四)四海 15
三、经络的生理功能及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6
(一)经络的生理功能 16
(二)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 17
第二节 腧穴总论 17
一、腧穴的分类 17
二、腧穴的命名 18
三、腧穴的作用 18
(一)反映病证,协助诊断 18
(二)防治疾病 19
四、特定穴 27
五、腧穴的定位方法 28
(一)骨度分寸定位法 28
(二)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30
(三)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31
(四)简便取穴法 32
第二章 经络腧穴各论 33
第一节 十二经脉 33
手太阴肺经 33
手阳明大肠经 38
足阳明胃经 45
足太阴脾经 57
手少阴心经 64
手太阳小肠经 68
足太阳膀胱经 75
足少阴肾经 91
手厥阴心包经 99
手少阳三焦经 104
足少阳胆经 111
足厥阴肝经 124
第二节 奇经八脉 130
督脉 130
任脉 138
冲脉 145
带脉 146
阳跷脉 148
阴跷脉 148
阳维脉 150
阴维脉 151
第三节 十五络脉 152
第四节 常用奇穴 154
一、头颈部穴 154
二、胸腹部穴 156
三、背部穴 156
四、上肢穴 157
五、下肢穴 159
第三章 刺灸法 161
第一节 毫针刺法 163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163
(一)毫针的结构 163
(二)毫针的规格 163
二、针刺前的准备 164
(一)选择体位 164
(二)消毒 165
三、毫针刺法 166
(一)进针法 166
(二)针刺的角度、深度 168
(三)行针手法 169
(四)针刺得气 171
(五)治神与守神 171
(六)针刺补泻 172
(七)留针与出针 174
四、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175
(一)晕针 175
(二)滞针 176
(三)弯针 176
(四)断针 176
(五)针刺异常感 177
(六)刺伤重要器官 177
五、针刺的注意事项 179
(一)避免刺伤脏器 179
(二)患者特殊情况 179
(三)禁刺腧穴宜慎针 180
第二节 灸法 180
一、灸法的概念、特点、材料 180
(一)灸法的概念 180
(二)灸法的特点 180
(三)灸用的材料 180
二、灸法的主治作用和适用范围 181
三、常用的灸法 181
(一)艾炷灸 182
(二)艾条灸 183
(三)温针灸 185
(四)温灸器灸 185
(五)其他灸法 186
四、灸法补泻 186
(一)灸法补泻的操作 186
(二)灸材不同,补泻有别 186
五、灸法的注意事项 186
(一)施灸的体位、先后顺序 186
(二)施灸的禁忌 186
(三)灸后的处理 187
第三节 拔罐法 187
一、拔罐的概念、作用 187
(一)概念 187
(二)作用 187
二、罐的种类 187
三、吸罐方法 188
(一)火罐法 188
(二)水罐法 189
(三)抽气法 189
四、拔罐法的运用 189
(一)闪罐 189
(二)留罐 189
(三)走罐 189
(四)留针拔罐 189
(五)刺血拔罐 190
五、起罐法 190
六、注意事项 190
第四节 其他针法 191
一、三棱针 191
二、皮肤针 192
三、皮内针 194
四、电针 195
第四章 针灸治疗 199
第一节 治疗总论 199
一、针灸治疗原则 199
(一)补虚泻实 199
(二)清热与温寒 200
(三)治病求本 200
(四)三因制宜 200
二、针灸的治疗作用 201
(一)疏通经络 201
(二)扶正祛邪 201
(三)调和阴阳 201
三、配穴处方 202
(一)取穴原则 202
(二)配穴方法 205
附一:治疗时间的选定 206
附二:常用针灸处方符号 206
四、特定穴的内容和应用 206
五输穴 206
附:五输穴歌 213
俞、募穴 214
附一:十二背俞穴歌 220
附二:十二募穴歌 221
原穴 221
附:十二原穴歌 223
络穴 223
附:十五络穴歌 225
八脉交会穴 226
附:八脉交会八穴歌 229
八会穴 230
附:八会穴歌 232
郄穴 233
附:十六郄穴歌 235
下合穴 235
附:下合穴歌 238
交会穴 238
第二节 治疗各论 252
中风 252
头痛 254
面瘫 257
面痛 259
痹证 261
腰痛 262
漏肩风 264
肘劳 266
不寐 267
郁证 270
感冒 272
咳嗽 274
哮喘 275
胃痛 277
便秘 279
泄泻 281
阳痿 283
遗精 285
痛经 286
崩漏 288
带下病 290
遗尿 291
蛇丹 293
瘾疹 295
神经性皮炎 296
乳癖 298
痔疮 299
耳鸣、耳聋 301
咽喉肿痛 302
鼻渊 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