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中国古代气论文学观
  • 作 者:陈竹著
  • 出 版 社: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5
  • ISBN:7562215065
  • 标注页数:224 页
  • PDF页数:236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36 ≥224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引言 1

绪论 1

一、气——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之母题 1

二、古代气文化体系概述 6

三、元气论的哲学理论架构 10

1、气本观 10

2、气化观 12

3、气感观 15

四、气论文学审美形态化的特点 19

第一章 气论的文学本体论 22

第一节 天地至文“皆一元之气所发露” 23

第二节 “通天下一气”者为文自美 30

第三节 “刚柔以立本,变通以趋时” 34

第二章 气论的文学主体论 42

第一节 元气与人及人气与文 42

第二节 文学主体之气的类型 46

一、“刚气”说 47

二、“清气”说 54

三、“粹气”说 61

四、“厚气”说 65

第三节 文学主体的养气自守 68

一、为什么要养气 70

二、养什么样的气 76

1、旨在养志(气) 76

2、重在养神(气) 77

3、势在养胆(气) 79

三、怎样养气 81

1、主外游 81

2、主内游 83

3、主敬 85

第三章 气论的文学构成论 88

第一节 理、事、情皆“气为之用” 88

第二节 形之包气 气超其表 93

第三节 辞根于气 气形于言 100

一、气为文辞之本 100

1、辞源于四时自然之气 101

2、辞本于人的生理血性之气 102

3、辞发于人的精神气质之气 105

二、气以文辞为形 107

三、文辞以气为骨 109

第四节 气充其体 体异气殊 112

一、体因气成 113

1、文体与自然元气 113

2、文体与人之性气 115

二、体必含势(气) 118

三、诗体气格 121

1、诗体气格概说 121

2、古体及歌行体的气格 126

3、律诗体的气格 129

4、绝句体的气格 132

第四章 气论的文学创作论 135

第一节 应感——创作冲动和灵感思维的契机 136

一、“应感起物而动” 137

二、“物至而人化物” 142

三、“应感之会”——灵感思维的基本特性 147

1、“任天而发”——灵感的气化自然本质 147

2、“气奇”、“神远”——灵感的思维形态 149

3、“虚静”、“空寂”——灵感生成的心理境界 151

第二节 神行形随——气与形象塑造 156

一、“随物赋形”原理的行气本质 156

二、形气搜象 158

三、写气图貌 160

四、神合气完 161

第三节 “气盛言宜”——辞气构成原理及形式 164

一、原理:真气贯注穆如清风 165

二、形式之一:运气驭辞 169

三、形式之二:铸辞凝气 170

第四节 统绪气脉 气积势盛 175

一、缀虑裁篇 务盈守气 175

二、气积势盛 气贯势息 179

第五章 气论的文学风格论 183

第一节 格在气中 气殊格异 183

第二节 性各异禀 系乎风土 188

第三节 气法如一 理气自胜 194

第四节 阴阳刚柔 刚柔相济 197

第六章 气论的文学品评论 203

第一节 以类相动 内感外应 203

第二节 主内应外 静气按节 208

第三节 唯气是尚 阴阳以分 215

后记 223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