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气体净化分离技术pdf电子书下载 > 环境安全
气体净化分离技术
  • 作 者:谢克昌主编;上官炬,常丽萍,苗茂谦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122134943
  • 标注页数:407 页
  • PDF页数:420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3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420 ≥407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1章 煤气中的污染物及其形成 1

1.1 粉尘 1

1.1.1 粉尘的基本性质 2

1.1.2 粉尘的危害及其防护 3

1.1.3 煤气中粉尘的形成 4

1.1.4 煤气中粉尘的控制与脱除 5

1.2 硫化物 6

1.2.1 煤中硫赋存形态 6

1.2.2 热转化过程中硫化物的释放 8

1.2.3 硫化物的危害及脱除 10

1.3 氮化物 13

1.3.1 煤中氮的赋存形态 14

1.3.2 煤转化过程中氮化物的释放 15

1.3.3 氮化物的危害及脱除 17

1.4 卤化物及其他 20

1.4.1 氯的赋存形态及其转化 20

1.4.2 氟的赋存形态及其转化 21

1.4.3 碱金属的存在及其转化 22

1.4.4 汞和砷的赋存形态及其转化 24

参考文献 26

第2章 煤气净化与分离技术基础 26

2.1 气液相相互作用基础——气体吸收 30

2.1.1 气体吸收概述 30

2.1.2 吸收过程的物理化学原理 32

2.1.3 吸收过程理论模型 35

2.1.4 吸收过程中传质速率 38

2.1.5 气体吸收和再生设备 43

2.2 气固相相互作用基础——气体吸附 57

2.2.1 气体吸附概述 57

2.2.2 吸附原理 61

2.2.3 吸附平衡与等温方程 65

2.2.4 吸附动力学 72

2.2.5 吸附反应体系的分析 74

2.2.6 吸附床层动态行为 80

2.2.7 气体吸附装置 83

参考文献 88

第3章 硫化物的脱除净化 89

3.1 概述 89

3.1.1 硫化物的性质 89

3.1.2 硫化物的危害及原料气中硫化物含量的要求 91

3.1.3 硫化物脱除方法分类 94

3.2 低、常温气体脱硫 95

3.2.1 硫化物的低温物理吸收脱除 96

3.2.2 硫化物的常温催化氧化脱除 105

3.2.3 硫化物的常温化学吸收脱除 116

3.2.4 硫化物的常温干法脱除 126

3.3 中温气体脱硫 150

3.3.1 中温氧化铁基脱硫剂 150

3.3.2 中温氧化锌基脱硫剂 154

3.3.3 氧化锰脱硫剂 161

3.3.4 中温复合脱硫剂 163

3.4 高温气体脱硫 166

3.4.1 高温煤气脱硫剂发展概述 166

3.4.2 高温煤气脱硫剂中活性组分的作用及金属氧化物间相互作用 178

3.4.3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气氛效应 182

3.4.4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制备及其稳定性 184

3.4.5 高温脱硫剂织构构效关系及脱硫/循环过程中稳定性 184

3.4.6 高温脱硫剂再生行为 190

3.4.7 高温煤气脱硫反应器及工艺流程 196

3.5 有机硫催化转化 199

3.5.1 氢解转化法 199

3.5.2 水解转化法 203

3.5.3 氧化转化法 213

3.6 干法脱硫过程中放硫现象 213

3.6.1 活性炭基脱硫过程 213

3.6.2 金属氧化物基脱硫过程 217

3.7 脱硫反应动力学中的补偿效应 221

3.7.1 中温氧化锌脱硫气氛效应中的补偿效应 222

3.7.2 高温氧化铁脱硫不同助剂对还原性能影响中的补偿效应 224

3.7.3 铁钙型复合金属氧化物制备与脱硫过程中的补偿效应 225

3.7.4 铁酸锌高温煤气脱硫剂还原过程中补偿效应 228

3.7.5 有机硫催化水解反应过程中的补偿效应 229

3.7.6 补偿效应的理论解释 233

3.8 脱硫方法及工艺比较 236

3.8.1 干法脱硫方法比较 237

3.8.2 湿法脱硫方法比较 237

参考文献 238

第4章 氮化物的转化及脱除 252

4.1 NH3和HCN的形成及其转化 252

4.1.1 煤质特性的影响 253

4.1.2 煤中含氮物存在形态的影响 256

4.1.3 煤中矿物质的影响 258

4.1.4 反应气氛的影响 259

4.1.5 操作参数的影响 269

4.2 氮氧化物的脱除技术 273

4.2.1 干法脱硝技术 274

4.2.2 湿法脱硝技术 280

4.2.3 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283

参考文献 290

第5章 二氧化碳的脱除与分离 294

5.1 概述 294

5.2 溶剂吸收法 294

5.2.1 物理吸收法 295

5.2.2 化学吸收法 306

5.2.3 物理化学吸收法 316

5.3 变压吸附法 320

5.4 联合生产产品脱碳法 323

5.4.1 联醇法 324

5.4.2 联碳法 324

5.4.3 联碱法 330

5.5 脱碳工艺技术比较 332

5.5.1 国外脱碳工艺应用概况 332

5.5.2 国内脱碳工艺应用概况 332

5.5.3 工艺技术比较 334

参考文献 336

第6章 煤气除尘技术及其他 337

6.1 煤气中粉尘分离的机理 337

6.1.1 粉尘的一般特性 337

6.1.2 粉尘分离的机理 346

6.1.3 除尘器的性能 349

6.2 除尘方法 352

6.2.1 惯性除尘器 354

6.2.2 旋风除尘器 357

6.2.3 袋式除尘器 368

6.2.4 电除尘器 383

6.2.5 湿法除尘器 397

参考文献 407

购买PDF格式(13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