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中国现代教育学术研究史论pdf电子书下载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中国现代教育学术研究史论
  • 作 者:于述胜著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6115183
  • 标注页数:320 页
  • PDF页数:331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31 ≥32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自序 1

第一章 重塑中国教育学的自我意识 6

第一节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历史意识”浅析 6

一 历史意识中时间的意义:过去、现在与未来 9

二 历史意识中知识的意义:历史事实、历史思维和历史观 13

三 问题意识体现了历史意识的超越性 15

四 人文意识是历史意识的“价值—精神”向度 17

第二节 从教育学史到教育学术史:重塑自我意识的可能选择之一 20

一 中国古代学术与现代教育学传统 22

二 是否应该及如何将传统教育学术纳入研究视野 30

第三节 以通人之眼治专家之业:重塑自我意识的可能选择之二 37

一 跨跃学科边界的思考举隅 38

二 以通人之眼,治专家之业 42

第二章 民国时期教育与教育学散论 48

第一节 教育史学科建立时期的中国问题——以舒新城的中国教育史研究为个案 48

一 从教育方法转向教育史研究的历史象征意义 48

二《现代教育方法》:“传统教育精神”与“现代科学方法” 52

三《近代中国留学史》:“接受教育”与“研求学术” 58

四《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直线”与“曲线”的寓意 63

五 中国问题及其问题 70

第二节 中国教育史学科结构方式的历史探究 77

一从“二分法”到“三分法” 77

二 作为其理论基础的“理论—实践”观念 81

三 作为其实践基础的中国现代教育的国家规划 86

四 随着研究重心的不断下移,“思想”与“制度”的边界开始交融并合一于行动的世界中 92

第三节 学术与人生——以舒新城的道尔顿制研究为个案 98

一新、旧两种教育经验所构成的思想底色 101

二 道尔顿制研究中的“心理”与“学理” 109

第四节 民国时期的社会教育问题论纲——以制度变迁为中心的多维分析 116

一“社会教育”:一个处在流变过程中的历史概念 118

二 社会教育的功能:教育改造与社会改造 125

三 社会教育的主体:知识分子与国家和地方政权 131

第三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学的话语分析 138

第一节“理论与实践相统一”——60余年来中国的教育学话语史论 139

一 一元化体制与“元理论”的形成和演化 139

二从“元理论”到“元教育学”再到“教育理论回归生活世界” 150

第二节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的教育学话语与教育学变革 162

一20世纪80年代:反政治化的政治化 164

二20世纪90年代:知识化与专业化 174

三21世纪头10年:超越知识的文化追求 188

四 接着往下说 203

第三节从“书院精神”到“大学精神”:思想谱系与学术表达 207

一从“书院陋习”到“书院精神” 208

二从“教育规律”到“书院——大学精神” 216

三“大学精神”的另一种探寻:以陈平原的《大学何为》为例 220

第四节近30年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研究的不同理路 235

一 由论而入于史 236

二 由史而进于论 239

三 在同情与体贴中切近传统 242

四 笔者的观感与体会 245

附录 249

一 一则教育学故事 249

二“愤懑的沉默”——邱大年先生的精神肖像 255

三 真正的学者——追慕陈友松先生 262

四 傅统先教授的学术人生 282

五 教育学术应该这样争鸣 306

六 在积累与反思中深化教育现代化史研究——兼评《中国教育早期现代化问题研究》 310

购买PDF格式(1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