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环境犯罪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政治法律
环境犯罪研究
  • 作 者:李希慧,董文辉,李冠煜著
  • 出 版 社: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3
  • ISBN:9787513017039
  • 标注页数:353 页
  • PDF页数:363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2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63 ≥353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上篇 环境犯罪总论 3

第一章 环境犯罪引论 3

第一节 环境 3

一、环境的概念和特征 3

二、环境的类型 4

三、环境的功能 5

四、环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5

第二节 刑法介入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8

一、人类生存发展的需要 8

二、其他法律手段功能有限的客观现实 8

三、融入国际社会、树立负责任大国形象的需要 9

第三节 环境犯罪的定义与特征 9

一、环境犯罪的定义 9

二、环境犯罪的现状与特征 13

三、环境犯罪的分类 14

第二章 环境犯罪的刑事政策 17

第一节 刑事政策概述 17

一、刑事政策的概念和特征 17

二、刑事政策的种类和功能 22

三、我国基本刑事政策的演进 23

第二节 环境犯罪的刑事政策 26

一、环境犯罪的刑事政策概述 26

二、环境犯罪刑事政策的运行 28

第三章 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 35

第一节 现代社会的环境价值观 35

一、关于环境价值观的学说概览 35

二、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重塑 37

三、环境价值观对环境犯罪刑事立法的影响 37

第二节 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原则 37

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协调原则 37

二、刑法介入现实性与超前性相统一原则 37

三、环境行政法与环境刑法相协调原则 37

第三节 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模式 38

一、大陆法系国家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模式 38

二、英美法系国家环境犯罪的刑事立法模式 39

三、我国环境犯罪刑事立法模式的反思与完善 43

第四章 环境犯罪构成 48

第一节 环境犯罪客体 48

一、中国大陆地区环境犯罪客体的学说概览 48

二、中国大陆地区环境犯罪客体的学说评析 51

三、坚持“环境权说”的内在根据 55

四、“环境权说”的内涵新解读 59

第二节 环境犯罪客观方面 67

一、环境犯罪的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的体系化 68

二、环境犯罪的属性辨析 71

三、环境犯罪的危险犯化及其界限 78

四、环境犯罪因果关系的产生及其适用 82

第三节 环境犯罪主体 94

一、环境犯罪的自然人主体 95

二、环境犯罪的单位主体 96

三、环境犯罪的国家主体 103

第四节 环境犯罪主观方面 107

一、环境犯罪故意 107

二、环境犯罪过失 113

三、环境犯罪与严格责任 119

第五章 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 124

第一节 环境犯罪的刑事责任概述 124

一、环境犯罪刑事责任的概念和特征 124

二、环境犯罪刑事责任的原则 127

三、环境犯罪刑事责任的实现方式 134

第二节 环境犯罪刑罚体系的完善及适用 144

一、自由刑的完善及适用 144

二、财产刑的完善及适用 145

三、资格刑的完善及适用 148

第三节 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理方法的完善及适用 151

一、环境犯罪的非刑罚处理方法概述 151

二、环境犯罪非刑罚处理方法的完善 152

三、非刑罚处理方法的适用与刑事和解的达成 154

第六章 环境犯罪与被害人维权运动 158

第一节 正当化事由的原理概述 158

第二节 环境犯罪被害人维权运动的实质根据 161

一、正当化事由的体系化 162

二、维权运动的类型化 162

第三节 作为正当防卫的维权运动的适用标准 165

一、对属于非结果犯的危害环境行为能否采取防卫行动 165

二、对过失环境犯罪是否应实施防卫行为 166

三、对危害环境行为实行防卫的限度要求是否与一般正当防卫相同 167

第四节 作为自救行为的维权运动的适用标准 168

一、针对公共安全的自救行为 169

二、针对单位商业信誉、商品声誉的自救行为 169

三、针对公共秩序的自救行为 170

四、针对人身权利的自救行为 171

五、针对财产权利的自救行为 173

第五节 作为劳动争议的维权运动的适用标准 174

下篇 环境犯罪各论 181

第七章 污染型环境犯罪 181

第一节 污染型环境犯罪概述 181

一、污染型环境犯罪的概念 181

二、污染型环境犯罪的构成特征 183

三、污染型环境犯罪的种类 187

第二节 污染环境罪 188

一、污染环境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188

二、污染环境罪的司法认定 190

三、污染环境罪的不足及完善 196

第三节 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 198

一、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198

二、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的司法认定 200

三、非法处置进口的固体废物罪的不足及完善 201

第四节 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 202

一、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202

二、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的司法认定 205

三、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罪的不足及完善 206

第八章 破坏自然资源型环境犯罪 208

第一节 破坏自然资源型环境犯罪概述 208

一、破坏自然资源罪的概念 209

二、破坏自然资源罪的构成特征 210

三、破坏自然资源罪的种类 213

第二节 非法占用农用地罪 214

一、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215

二、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司法认定 222

三、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刑罚适用 227

四、非法占用农用地罪的不足及完善 227

第三节 非法采矿罪 227

一、非法采矿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230

二、非法采矿罪的司法认定 238

三、非法采矿罪的刑罚适用 241

四、非法采矿罪的不足及完善 241

第四节 破坏性采矿罪 242

一、破坏性采矿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243

二、破坏性采矿罪的司法认定 247

三、破坏性采矿罪的刑罚适用 251

四、破坏性采矿罪的不足及完善 251

第五节 盗伐林木罪 252

一、盗伐林木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253

二、盗伐林木罪的司法认定 259

三、盗伐林木罪的刑罚适用 261

四、盗伐林木罪的不足及完善 263

第六节 滥伐林木罪 263

一、滥伐林木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264

二、滥伐林木罪的司法认定 270

三、滥伐林木罪的刑罚适用 273

四、滥伐林木罪的不足及完善 273

第七节 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 274

一、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276

二、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的司法认定 279

三、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的刑罚适用 280

四、非法收购、运输盗伐、滥伐的林木罪的不足及完善 281

第九章 危害生态平衡型环境犯罪 282

第一节 危害生态平衡型环境犯罪概述 282

一、危害生态平衡型环境犯罪的概念 283

二、危害生态平衡型环境犯罪的构成特征 283

三、危害生态平衡型环境犯罪的种类 285

第二节 非法捕捞水产品罪 285

一、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286

二、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司法认定 291

三、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刑罚适用 294

四、非法捕捞水产品罪的不足及完善 294

第三节 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 296

一、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297

二、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司法认定 303

三、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刑罚适用 309

四、非法猎捕、杀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罪的不足及完善 310

第四节 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 311

一、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312

二、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的司法认定 317

三、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的刑罚适用 320

四、非法收购、运输、出售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的不足及完善 323

第五节 非法狩猎罪 323

一、非法狩猎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325

二、非法狩猎罪的司法认定 327

三、非法狩猎罪的刑罚适用 330

四、非法狩猎罪的不足及完善 331

第六节 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 332

一、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335

二、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的司法认定 338

三、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的刑罚适用 341

四、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的不足及完善 342

第七节 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 343

一、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的概念和构成特征 344

二、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的司法认定 346

三、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的刑罚适用 350

四、非法收购、运输、加工、出售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制品罪的不足及完善 350

后记 352

购买PDF格式(12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