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 者:蒋维乔,袁了凡,智凯大师著
- 出 版 社:北京:九州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2
- ISBN:9787510811913
- 标注页数:328 页
- PDF页数:340 页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40 ≥328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因是子静坐法&蒋维乔著 2
第一篇 因是子静坐法 2
自序 2
第一章 原理篇 4
第一节 人类之根本 4
第二节 全身之重心 4
第三节 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5
第四节 静坐与心理的关系 6
第五节 重心即身心一致根本 7
第六节 静字之真义 7
第七节 静坐中安定重心之现象 7
第八节 形骸之我与精神之我 8
第二章 方法篇 9
第一节 姿势 9
一、静坐前后之注意 9
二、静坐时之两足 9
三、静坐时之胸部、臀部、腹部 11
四、静坐时之两手 11
五、静坐时之颜面目、耳、口及呼吸 12
六、静坐时之心境 12
七、静坐之时间 13
第二节 呼吸 13
一、自然呼吸 14
二、正呼吸 15
三、呼吸之练习 15
四、心窝降下与呼吸之关系 16
第三节 静坐时腹内之震动 16
第三章 经验篇 18
第一节 幼年时代 18
第二节 青年时代 18
第三节 静坐之发端 18
第四节 静坐之继续 19
第五节 静坐之课程 19
第六节 初入手时之困难 20
第七节 第一次之震动 20
第八节 第二、三次之震动 20
第九节 二十余年间之研究 21
第十节 静坐宜知忘字诀 22
第十一节 静坐不可求速效 23
第十二节 震动与成效无关系 23
第十三节 静坐与睡眠之关系 23
第十四节 静坐与食物之关系 24
第二篇 因是子静坐法续编 25
自序 25
第一章 静坐前后之调和功夫 27
第一节 调饮食 27
第二节 调睡眠 27
第三节 调伏三毒 28
第四节 调身 28
第五节 调息 29
第六节 调心 30
第二章 正修止观功夫 31
第一节 修止 31
第二节 修观 33
第三节 止观双修 34
第四节 随时对境修止观 35
第五节 念佛止观 38
第三章 善根发现 39
第一节 息道善根发现 39
第二节 不净观善根发现 39
第三节 慈悲观善根发现 40
第四节 因缘观善根发现 40
第五节 念佛善根发现 40
第四章 觉知魔事 41
第五章 治病 42
第六章 证果 45
第三篇 因是子静坐法卫生实验谈 中国医疗预防法 47
第一章 绪言 47
第二章 静坐的原理 48
第一节 静字的意义 48
第二节 身心的矛盾 48
第三章 静坐与生理的关系 50
第一节 神经 50
第二节 血液 51
第三节 呼吸 52
第四节 新陈代谢 54
第四章 静坐的方法 55
第一节 静坐前后的调和功夫 55
一、调饮食 55
二、调睡眠 55
三、调身 56
四、调息 57
五、调心 57
第五章 止观法门 59
第六章 六妙法门 61
第七章 我的经验 63
第一节 少年时代 63
第二节 中年时代 64
第三节 修习东密 65
第四节 生理上的大变化 65
第八章 晚年时代 69
第一节 修学藏密开顶法 69
第二节 修习藏密的大手印 71
第九章 结语 72
第四篇 因是子静坐法提要 73
(一)生命与呼吸 73
(二)疾病的来源 75
(三)疾病的预防 76
(四)静坐的方法 77
一、身体的姿势 77
二、精神的集中 79
(五)呼吸的练习 81
(六)治病与防病的功效 82
(七)动与静应兼修 83
(八)结尾语 84
第五篇 静坐法问答选录 85
静坐法问答选录 85
静坐要诀&〔明〕袁了凡著 118
缘起 118
序 119
辨志篇 120
豫行篇 122
修证篇 124
调息篇 131
遣欲篇 137
广爱篇 139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隋〕智?法师著〔清〕宝静法师讲 142
小止观序 142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上 143
具缘第一 161
诃欲第二 177
弃盖第三 183
调和第四 196
方便行第五 209
正修行第六 213
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卷下 243
善根发第七 243
觉知魔事第八 257
治病第九 266
证果第十 280
六妙法门&〔隋〕智?法师 306
六妙法门 306
释第一历别对诸禅定明六妙门 307
次释第二次第相生六妙门者 309
次释第三随便宜六妙门 312
次释第四对治六妙门 314
次释第五相摄六妙门 316
次释第六通别六妙门 318
次释第七旋转六妙门 320
次释第八观心六妙门 323
次释第九圆观六妙门 325
次释第十证相六妙门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