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中国音韵音学史上pdf电子书下载 > 语言文字
中国音韵音学史上
  • 作 者:张世禄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
  • 出版年份:2222
  • ISBN:
  • 标注页数:222 页
  • PDF页数:229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9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229 ≥222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第一章 导言 1

上册 1

——文字标音的相对的效用 32

——中国语的特性和演成的由来 32

——中国文字具有五千年的历史 32

——中国『表意文字』对于研究音韵的障碍 32

——中国文字的演化受语言性质的影响 32

——拼音字母的种类 32

——世界文字的种类 32

中国语文的性质对于音韵学的影响 32

第一节 中国语的演进和文字的性质 32

第二章 古代文字上表音的方法 32

第二节 『形声』『假借』和音义的关系 42

中国文字由『衍形』趋向『衍音』 42

——借字表音的方法的盛行 42

——甲骨金石刻文上『假借』的例 42

——『形声』亦由借字表音而起 42

——形声假借所以适应中国语言的性质 42

——中国文字上无拼音的方法 42

——汉字非纯为标音之用 42

——借字表音兼以表义 42

——形声『声旁』常具有意义 42

——『声训』的体例和发生的原因 56

——训诂上主要方法以字音为枢纽 56

——汉代声训的盛行 56

——声训和研究古音及注音方法的关系 56

周汉时代未有音韵学专书 56

第一节 『声训』的渊源和体例 56

第三章 周汉间的训诂和注音 56

——『譬况假借』即形声假借的表音方法 56

第二节 『读若』和音义的关系 70

『直音』发生的时代 70

——『读若』兼以表明假借 70

——说文『读若』与传注『读如』并无分别 70

——『读与某同』与『读若某同』无别 70

——『读若用本字』的例 70

——『声读同字』的例 70

——读若和直音的缺点 70

——关于汉人辨别音读的解释 83

——释名非『反切』的始祖 83

——读若直音下补助的说明 83

第三节 周汉间人的辨音 83

——先秦时的审音 83

——音读上绝对的和相对的分别 83

『审音』发生的由来 83

——二合音和反切的形式 96

——双字代表一语的由来 96

——『二合音』发生的原因 96

——双字音和单字音间的关系 96

——『重言叠字』和『双声叠韵连语』的发生 96

——『双声』『叠韵』的原理和反切的起源 96

——『反切』『四声』和中国语本质的关系 96

中国语词转变和分化的现象 96

第一节 『二合音』和『双声』『叠韵』的原理 96

第四章 『反切』和『四声』的起源 96

——双声叠韵在中国语上演化的现象 96

——反切注音受有直音的影响 113

——『韵书』的起源 113

——孙炎切语为后来所引用 113

——鱼山制契的传说 113

——字音的分析和梵文字母的关系 113

——音读的演变和反切的兴起 113

——『音义』一类书的产生 113

——反切非起于孙炎 113

——『双反』的例和六朝时的通行反语 113

——『反切』的名义 113

——『正反』和『倒反』 113

——『声』『韵』倒置的现象 113

——『反切语』的研究 113

——『声母字』和『韵母字』 113

反切发生在读若直音盛行的时代 113

第二节 字音的分析和『反切』的起源 113

——四声名称成立在齐梁以前 138

——审音文士和佛教文化的关系 138

——齐梁时的声律论 138

——中国收尾辅音演化的情形 138

——『八病』的意义 138

——『声』『韵』『调』三种元素分别的开始 138

——五音名称的沿用 138

——古时认字调分别非纯为『音调』变化的关系 138

——『平仄』的分别和『清浊』『轻重』等的意义 138

——『五音』的意义和『四声』并不相同 138

——『韵书』初起以字调类别字音 138

『字调』分别在中国语上的重要 138

第三节 『字调』的区别和『四声』名称的由来 138

——四声的分别受有转读佛经的影响 138

——六朝韵书的锋出 167

——六朝诸家和陆法言切韵的关系 167

——六朝诸家分部的大概 167

——韵书上侧重分析韵部的趋势 167

——六朝诸家『各有乖互』的原因 167

——审音和作文的两种目的 167

——李登声类和吕静韵集 167

——声类韵集对于往后韵书上的影响 167

——作韵集者不止一人 167

『音义』一类书的流行和韵书的发生 167

第一节 魏晋六朝的『韵书』和诸家的『分部』 167

第五章 魏晋隋唐间的韵书 167

第二节 陆法言『切韵』和唐代『韵书』的派别 189

购买PDF格式(9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