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中国善书研究  增补版  下
  • 作 者:(日)酒井忠夫著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7214063190
  • 标注页数:840 页
  • PDF页数:381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21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381 ≥84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译者的话 1

上卷序说 9

第一章 明朝的教化政策及其影响——以敕撰书为主线 22

一 前言 22

二 明朝的敕撰劝戒书 23

三 敕撰劝戒书的种类 41

四 敕撰劝戒书的俚俗形式 43

五 《大诰》的劝戒教化 47

六 六谕的问题及乡约中的六谕 52

七 乡约与六谕 56

八 六谕与家训 67

九 六谕的演训及其对民间的影响 69

十 敕撰劝戒书的演训及其影响 70

十一 敕撰劝戒书与民众宗教 74

十二 教化政策与乡绅、士人 82

第二章 明末的社会与善书 86

一 乡绅、士人的用语 86

二 乡绅、士人与科举制度 92

三 乡绅与明末的社会 99

四 士人与明末的社会 147

第三章 明代的三教合一思想与善书 206

一 前言 206

二 太祖的宗教政策和三教思想 207

三 泰州学派的三教思想 215

四 科举与三教思想 231

五 三教思想与正统思想 232

六 三教思想与善书 234

七 文人与三教思想 241

八 林兆恩的三教思想 247

九 东林学派与三教思想 276

十 道教与三教思想 280

十一 佛教与三教思想 288

十二 三教思想与明代民众文化的地域性 295

第四章 袁了凡的思想与善书 299

一 前言 299

二 袁了凡的传记 300

三 袁了凡的著作 302

四 举业之学 309

五 善书的思想 315

六 袁氏之家的传统 331

第五章 功过格的研究 336

一 前言 336

二 在功过格以前 340

三 道藏本功过格 356

四 袁了凡的功过格与袾宏的《自知录》 361

五 明末的功过格——《迪吉录》格与《日乾初揲》、《劝戒全书》本功过格 377

六 清初的《汇编功过格》与《汇纂功过格》 397

七 不费钱功德例 409

八 总结 412

第六章 阴骘文 415

一 前言 415

二 《阴骘文》的诸注释书 416

三 阴骘文的经文 427

四 阴骘文的源流、归结 435

第七章 明末的妖书邪经与宝卷类邪经卷 445

一 前言 445

二 明末宝卷以前的通俗宗教经卷 446

三 明末的宝卷 455

下卷前言 479

第一章 清朝的民众教化政策——关于圣谕宣讲 484

一 《劝善要言》与民间的六谕衍义 484

二 《圣谕十六条》的宣讲 489

三 在城宣讲与在乡宣讲 492

四 明代的六谕宣讲《乡甲会图》与清代的圣谕宣讲《城乡宣讲跪拜位图》 494

五 圣谕宣讲乡约保甲中的“记善”“记恶”等四簿 496

六 圣谕广训宣讲与孝弟忠信礼义廉耻 502

第二章 《宣讲要集》与《宣讲拾遗》 附 关于《救生船》的重刻 506

一 关于《宣讲拾遗》 506

二 《宣讲集要》与《宣讲拾遗》 510

三 《宣讲集要》与圣谕十六条 515

四 《宣讲集要》与《宣讲引证》的编辑 517

五 《宣讲拾遗》的出版经理人及捐书捐资者 521

六 民间的宣讲 524

附 关于《救生船》的重刻 527

第三章 儒学者与善书文化 530

一 关于清言 530

二 关于《菜根谭》 535

三 儒学中的心学与善书 544

四 关于《人谱》与《圣学入门书》 545

第四章 清代感应篇中的译著书及其流通——《太上感应篇图说》与《感应篇直讲》 552

一 吕海寰与慈善救济会及中国红十字会 552

二 关于《感应篇合注》 554

三 关于《太上感应篇图说》 557

四 许缵曾《太上感应篇图说》 561

五 两种光绪刊《太上感应篇图说》 563

六 徐天行的《太上感应篇注疏》 575

七 关于《太上感应篇直讲》 576

八 《太上感应篇直讲》的印刻流通 579

第五章 从“居官功过格”到《得一录》 582

一 前言 582

二 颜茂猷的“当官功过格” 583

三 清初的“居官功过格”——徐天行等的“居官功过格” 587

四 关于“费钱功德例” 594

五 官长、乡绅的“不费钱功德例” 596

六 三教归儒的行政性地区社会的善堂协同体与善书 599

七 关于《得一录》 601

第六章 《同善录》和《敬信录》、《敬信录》的流通 611

一 前言 611

二 关于康熙五十七年所刊《同善录》 614

三 《敬信录》的编辑和《关帝觉世经》 619

四 《敬信录》的流布 626

五 《敬信录》的各版 628

六 《全人矩矱》、《暗室灯》附《文昌功过格》异本 633

第七章 清末的善书 639

一 道光以前清代善书的总括 639

二 清末的善书 648

三 关于清末的善书丛刻 654

第八章 明末以后、清代的宗教结社 661

一 前言 661

二 祩宏、德清等的革新佛教的无为教批判 662

三 《开心法要》与无为教 667

四 明末的诸宗教结社 681

五 赵古元的宗教结社与刘天绪的无为教结社 689

六 明末与宦官势力有关的宗教结社 699

七 清代的宝卷与宗教结社 708

第九章 波及江户时代日本文化的中国善书的影响与流通附冲绳、朝鲜、东南亚 735

一 前言 735

二 中国文化向中世、近世日本的传输——以善书为主 736

三 中国善书在江户前期日本的流通 752

四 中国善书在江户中、后期日本的流通 767

附录一 关于琉球版善书 800

附录二 朝鲜及东南亚 811

索引(原著索引,页码为边码) 815

购买PDF格式(21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