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此搜书

当前位置:清代辑佚研究pdf电子书下载 > 文化科学教育体育
清代辑佚研究
  • 作 者:喻春龙著
  • 出 版 社: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10
  • ISBN:9787532555017
  • 标注页数:560 页
  • PDF页数:576 页
  • 请阅读订购服务说明与试读!

文档类型

价格(积分)

购买连接

试读

PDF格式

16

立即购买

点击试读

订购服务说明

1、本站所有的书默认都是PDF格式,该格式图书只能阅读和打印,不能再次编辑。

2、除分上下册或者多册的情况下,一般PDF页数一定要大于标注页数才建议下单购买。【本资源576 ≥560页】

图书下载及付费说明

1、所有的电子图书为PDF格式,支持电脑、手机、平板等各类电子设备阅读;可以任意拷贝文件到不同的阅读设备里进行阅读。

2、电子图书在提交订单后一般半小时内处理完成,最晚48小时内处理完成。(非工作日购买会延迟)

3、所有的电子图书都是原书直接扫描方式制作而成。

引言 1

一、“辑佚”一词的学术界定 2

二、研究清代辑佚问题的背景及现实意义 6

三、本书写作思路与亮点 15

四、清代辑佚研究的基本情况 21

五、清代辑佚研究的相关资料 27

第一章 清代以前辑佚情况回顾 32

第一节 历代文献典籍亡佚概况 32

一、清代以前文献典籍亡佚概况 33

二、“书厄”与“无形的摧毁” 37

三、秘藏导致文献典籍亡佚的几种形式 41

第二节 清代以前的辑佚活动 45

一、宋代以前辑佚活动的萌芽 46

二、两宋时期辑佚活动 50

三、元、明时期辑佚活动 56

四、余论 62

第二章 清代辑佚兴起的原因和条件 66

第一节 清代辑佚兴起的原因分析 67

一、学术界对清代辑佚活动兴起原因的认识 67

二、明代中后期经济社会变迁:学术界一场深刻变革的开始 69

三、唯利是图的商业风气结恶果:“明人好刻古书而古书亡” 72

四、深受后世诟责的明人著书之风 75

五、力矫明代学术之弊,抢救性发掘历代佚籍——清初辑佚活动的兴起 77

第二节 清代辑佚兴起的条件 78

一、清前期文化政策的嬗变与理学的衰落 79

二、考据学人才辈出 83

三、公、私藏书日渐丰富 91

第三章 清代辑佚的发展概况 107

第一节 《四库全书》开馆前的学者辑佚 108

一、官方有组织的学者辑佚活动 108

二、私家辑佚学者的辑佚活动 119

三、纂修《三礼义疏》与《永乐大典》辑佚之滥觞 141

第二节 四库馆臣的辑佚 152

一、馆臣的阵容 154

二、馆臣辑佚概述 157

三、馆臣辑佚的基本原则:“三辑”、“三不辑” 166

四、馆臣辑佚之我观 174

第三节 《四库全书》告竣后的辑佚 183

一、专业辑佚者的出现与辑佚的蔚然成风 183

二、清人自国外搜亡辑佚的努力 195

第四章 清代辑佚的师门传承 203

第一节 “惠派”辑佚 205

一、惠栋辑佚成就 205

二、“惠派”其他学者与辑佚 209

三、“惠派”学者辑佚的影响 223

第二节 “戴派”辑佚 226

一、戴震辑佚成就 227

二、“戴派”其他学者与辑佚 234

三、余论 239

第三节 “钱派”辑佚 240

一、钱大昕辑佚成就 241

二、钱派其他学者与辑佚 245

三、余论 249

第五章 清代辑佚的成果与缺憾 252

第一节 大批古佚书重新现身 252

一、经部辑佚 253

二、史部辑佚 255

三、子部辑佚 256

四、集部辑佚 257

五、辑佚丛书的编辑与刊刻 259

六、辑佚与其他考据活动 261

第二节 辑佚学的形成 267

一、辑佚方式非常灵活 268

二、辑佚方向比较清晰 271

三、辑佚方法日趋成熟 273

四、考证与辑佚相结合 276

第三节 清代辑佚的几大缺憾 278

结语 296

一、关于辑佚者 297

二、关于古佚书辑本 311

三、对清人辑佚的再认识 320

附录一 清代辑佚者及其辑佚书汇考 325

附录二 浅论《清史稿艺文志拾遗》的美中不足 498

主要参考文献 506

清代辑佚者人名索引 519

后记 529

附表 532

附表1 明人辑佚成果一览表 532

附表2 献书四库馆、《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诸书作者、历代藏书家地理分布表 540

附表3 四库馆部分人员变动情况表 542

附表4 部分四库馆臣辑佚书一览表 544

附表5 《小学钩沉》、《字林考逸》与《小学钩沉续编》对照表 554

购买PDF格式(16分)
返回顶部